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无障碍 关怀版 |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重庆市财政局2017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日期: 2018-03-30 来源:办公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重庆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相关规定,重庆市财政局编制了2017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本年度报告的电子文本可在“重庆市财政局公众信息网”(http://czj.cq.gov.cn)上下载。本年度报告中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自2017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一、总体概述
    (一)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
    一是明确责任。市财政局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健全由局长总抓、分管副局长协助、办公室组织协调及监督检查,各处室、事业单位全体参与的责任分工体系,使得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更加有力。二是健全机制。制定了《重庆市财政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暂行办法》《重庆市财政局机关运转风险内部控制办法》;针对财政预决算公开方面,出台了《重庆市预决算信息公开管理办法》《重庆市市级预算公开评审办法》等,进一步规范预决算信息公开主体、内容、范围、形式等;针对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重庆市财政局新闻舆论工作管理办法》,制定《电子宣传屏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使财政信息公开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三是强化监督检查。通过不定期抽查等形式监督信息公开情况,确保依法依规、及时安全地公开财政信息。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市财政局严格遵循“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依法依规做好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2017年,市财政局公开信息2624条(篇),新闻发稿300余篇;市财政局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1163条。公开范围包括机构职能、财政政策、预决算报告、预算月度执行情况、政府采购、政府债务、行政事业性收费、大额财政专项资金分配使用、财政执法监督、惠民政策等。
    (三)政策解读及热点回应情况。
    市财政局对重大财政政策实行同步发布、同步解读,方便群众能够通俗易懂地及时了解政策内容。其中,针对市级预算公开评审、市级部门预算零结转管理办法、预决算信息公开管理办法、重庆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环境保护税征收、重庆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等重大财税改革,在局公众信息网、重庆日报等网站上做出政策解读,解读信息发布29条。在热点回应方面,受理办结群众来电来信1479件,接待群众来访9批45人次,有效化解隐患矛盾。同时,结合财政改革和群众需求,在局公众信息网设置热点答疑板块,在局微信公众号设定“关键词回复”,及时为群众提供可信、可靠的政策信息,及时回应群众关注的热点,防范发生涉财舆情。
    (四)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进一步完善依申请公开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依法依规做好答复工作。全年共收到依申请公开20件,均按期予以答复,全年未收到申请人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此外,对研究机构(如上海财经大学)的依申请公开,也及时给予回复。所有依申请公开未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五)行政复议、诉讼情况。
    2017年,全年依法办理信息公开行政复议案件3件,被申请行政复议案件1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信息公开行政诉讼案件2件,均胜诉。
    (六)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情况。
    市财政局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2017年,市财政局共承办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建议231件,其中主办件25件、协办件206件;承办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委员提案211件,其中主办件9件,协办件202件,全部建议、提案按期办复完毕。市财政局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在局公众信息网设置专栏,公开建议、提案答复内容。此外,市财政局去年还新办《财政工作信息》专供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阅,通报预算执行、重点工作、财税改革、财税政策等,进一步宣传财政工作,接受代表委员的监督。
    二、政务公开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一)强化预决算信息公开。
    市财政局严格按照《预算法》规定,落实预决算信息公开,力度不断增大。一是公开范围更广。除核准涉密不予公开的单位以外,其余245个市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全部予以公开;公开部门决算的市级预算单位175个,较2016年增加6个。二是公开内容更详细。部门预算方面,完整公开了部门预算情况说明和8张部门预算表格,包括部门职责职能、机构设置、数据增减变化原因等内容,以及新增的机关运行经费、政府采购、绩效目标等其他重要情况说明,“三公”经费预算说明了总额和分项数额增减变化情况。部门决算方面,公开了8张部门决算表,公开说明增加了政府采购和预算绩效管理信息。三是公开方式更加多样化。采取“网上+网下”相结合,在网上,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部门公众信息网向社会专题公开,并链接至市政府、市财政局公众信息网集中公开,无门户网站的部门送市财政局在市政府、市财政局公众信息网统一发布,并且公开内容在网站永久保存,便于群众查阅和监督。在网下,通过数据图表、漫画详解等形式印制参阅材料送呈两会代表委员,增强了报告的可读性。

同时,市财政局积极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市级预算公开评审,实现“开门办预算”。2017年,由市人大常委会专门机构、审计局等监督部门、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组成评审组,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参与,对2018年市级部门预算中的重点项目支出预算进行评审,调整、未通过一批项目,审减金额82亿元。通过预算公开评审,将预算信息公开提前到预算编制,促进了财政重点项目资金依法依规、科学合理分配。
    (二)加强预期引导。
    一是召开新闻通气会。主动向媒体公布财政执行情况、财税重大改革、惠民政策等。同时,参加重庆市公众信息网举办的关于税收征管保障办法在线访谈、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以及重庆广播电台“阳光重庆”直播节目等,及时准确传递财政声音、解疑释惑,提高政策透明度,预防涉财舆情。二是按月公开财政收支情况。按月在局公众信息网、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公布全市财政收支执行情况,解读财政收支增减变化情况及原因,主动解释说明收支运行中可能会引发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关注舆论走向,做好舆情应对。
    (三)加大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信息公开力度。
    及时在局公众信息网、微信公众号,市级各媒体平台上推送财税改革、减税降费等政策。去年,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陆续取消、停征或调整36项收费基金,其中取消、停征或调整14项市定行政事业收费,将市定收费项目由2016年的24项压减至10项,低于全国各省市14项的平均水平。并在局公众信息网面向社会公布了2017年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动态调整了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让政府收费项目一目了然。同时,及时发布财政新闻稿、设置“个人”“企业”专栏向社会宣传“营改增”、征收环境保护税、规范涉企收费、促进创业创新等财税政策及落实情况,尤其是关于降低要素成本的财税政策,让更多市场主体知晓政策并享受政策红利。
    (四)推进“放管服”改革信息公开。
    积极推进财政“放管服”改革,着力在“互联网+政务服务”上下功夫,让群众享受更便捷的财政服务。在行政审批信息公开方面,2017年,依法削减行政审批事项3项,推动会计事务所审批改革,推进“互联网+行政审批”改革,办理时限缩减50%以上。在非税方面,深入推进财政票据互联网全流程在线办理,开放性地支持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缴款通道。在政府采购方面,开发了政府采购APP,整合了重庆政府采购网、政府采购电子交易平台、政府采购网询价平台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开设有“业务信息查询”“采购动态”“政策法律法规展示”“采购公告”“合同公示”“询价/竞价”“商品信息推送”等栏目,既为公众提供随时随地的政府采购服务,又借助社会力量对政府采购工作进行监督。
    市财政局还依法深化“双随机一公开”改革,在会计监督等财政监督领域在网上公开被检查对象、检查内容、行政处罚结果等,接受社会监督。去年,实现随机监管事项、领域全覆盖,对34家政府采购代理机构、33家会计师事务所、3家未实施财政票据“核旧领新”部门开展抽查,抽查比例达到同类监管主体的50%、33%、10%。
    (五)落实其他政务信息公开重点工作。
    在公开政府债务信息方面,公开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政府债务限额情况,及时披露重庆新增政府债券招标发行规则、发行通知、信用评级结果、债券发行、置换等情况,回应社会公众对政府性债务情况的关注。
    在推进PPP项目信息公开方面,市财政局组织区县财政局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将PPP项目各阶段信息资料录入至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PPP综合信息平台系统”。截止2017年底,市区两级财政PPP综合信息平台已审核通过涵盖交通运输、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市政工程、水利建设、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PPP项目82个,投资规模2670亿元,经财政部审核并对外公布入库项目72个,投资规模2356亿元。
    在公开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信息方面,在局公众信息网上公布了重庆公示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中央梯级奖补资金分配结果,并宣传重庆化解过剩产能情况。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市财政局将继续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预算法》等法规和制度的要求,深入推进财政信息公开。一是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按照“五公开”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新闻宣传、舆论引导以及督查考核等方面机制,增强主动公开意识,做到除涉密、涉稳以外的,应公开尽公开。二是增强公开力度。坚持定期宣传与动态宣传、服务管理与增信释疑、政务信息和新闻信息相结合,加大对财政执行情况、财政重大改革、惠民政策等社会普遍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息公开。三是着力丰富公开形式。鉴于财政的专业性强的问题,积极探索通过访谈、漫画、图解等形式解读财政政策,让财政政策更加丰富活泼、通俗易懂,并增强与新闻网站的联动,增强信息传播力和引导力。四是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发挥利用互联网办事功能,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腿。五是强化舆情收集和回应。针对社会关注的财政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回复,答疑解惑,消除舆情隐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