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绘就城市生态新画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财政局
重庆市九龙坡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大财政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河水保质、长制久清等方面的投入,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助力刷新生态文明建设新颜值。
▲西彭镇新民村整治后新貌
在资金保障上下“真”功,开启生态环境新篇章
一是资金统筹精准加力。紧扣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要求,统筹专项债券、上级专款、政策性贷款等各类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二是项目“包装”抓好抓实。加强项目包装和策划,既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突出生态效益,又以片区综合开发模式为载体,采取“大片区开发,小EOD项目”模式,有效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开发、产业发展项目有机融合,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的经济效益和财政收入转化率。三是资金投入逐年增长。2019年至2022年,九龙坡区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投入资金分别为6.59亿元、7.06亿元、7.20亿元、7.25亿元,呈逐年增长态势。
在投入导向上下“实”功,促进绿色生态新发展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优化财政投入方式、支持领域,不断突破防污治污方案和工艺,推动绿色生态发展。一是在工艺上求突破。因地制宜打造彩云湖“花园式”污水处理厂,采用国际领先的“食物链反应器FCR”工艺,实现食物链的延伸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二是在能耗上求突破。结合节能减排目标,通过科学调度、智能调控、智慧管理,年运营能耗降低30%以上,电耗减少约131.4万kwh,每年节约资金130万元,减少碳排放量达1456吨。三是在科技创新上求突破。迭代升级治水方案,组建水环境治理攻坚研判团队,引进高层次人才,聘请“环保管家”,打造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推进全天候智慧监控系统建设,实现支流入口、行政管辖分界点、排污口、护岸等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监测预警。四是在智慧治理上求突破。投入800万元,建成桃花溪智慧水务中心,集成次级河流运营指挥中心、数据中心、河长制智慧监管系统、智慧水务APP等功能,重塑管理模式,实现化整为零,统一实施,智慧治河。
▲九龙坡区跳蹬河整治前
▲九龙坡区跳蹬河整治后
在综合治水上下“苦”功,重现清水绿岸新风景
紧扣“污水入网、清水入江、提升水质、环境改善”的目标,千方百计筹措生态治理资金,创新打造“上级补助资金+地方债券+EPC模式+本级财政兜底”的资金投入保障模式,累计投入30余亿元,专项用于桃花溪流域水环境整治及生态修复和跳蹬河综合整治。一是找准问题源头。以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为抓手,投入资金17.17亿元,率先在全市完成长江及次级河流入河排口查测溯源,分级分类推进372个排口整治;构建“点长制”+“身份证”管理体系,实现“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管,投入资金100万元,全面排查辖区范围内372个入江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纵深推进桃花溪流域生态修复治理。二是“三清”问题源头。清理整治排污企业,跳蹬河流域分类施策整治沿河企业2152家,探索企业生态环保标准化建设试点,关闭散乱污企业550家,拆迁水源涵养区企业828家,规范排污企业416家。清理整治入河排口,安排资金支持跳磴河流域82个入河排口“查、测、溯、治”,规范雨水排口60个,溯源整治污水排口26个,实现流域内污水应接尽接。清理整治违章建筑,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对跳蹬河整治“三乱”不手软,改造棚户区24.3万平方米,拆除沿河违章建筑54万平方米。三是治理问题源头。自2019年以来,投入资金5.24亿元,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新建雨污管网40公里,整改管网错接、混接和污水直排问题149个。2020年以来,投入资金7.21亿元,突出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建设生态护岸2.3公里,河道清淤2.3万立方米,海绵城市建设累计达标面积40.22平方公里,占建成区比例51.8%。投入资金2000万元,引进先进治水技术,探索微生物—食藻虫—沉水植物的环境治理模式,构建水下森林河道生态系统6万平方米。四是巩固治污成果。通过“五长制”明责、“网格化”细管、智能化监测、专业化管护、志愿者护河,持续巩固治理成果,推动形成共建共享新局面。
在衔接政策上下“巧”功,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新成效
一是抢抓机遇。抢抓中央实施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机遇,于2019年印发《重庆市九龙坡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方案》,用3年时间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系统修复和严格保护,落实完成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二是保障有力。项目总投资12.90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99.43%,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26亿元,市级资金0.07亿元,区级资金11.32亿元,其他专项资金0.04亿元,引进社会资金0.22亿元。三是成效显著。到2020年,拆除中梁山片区违法违规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面积71.4公顷,建设改造污水管网长度105.5公里,湖库水质管控7个,新建生态护岸长度19.2公里,建成地下水监测站点13个,土地整理面积152公顷,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保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现有水平不降低,植树造林、森林抚育面积3.5万亩,有害生物防治面积3.6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