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托稳城市安居梦——重庆市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纪实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近年来,重庆市始终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留得下来、住得安心,让新型城镇化发展更有温度。
公租房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新就业无房职工和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的保障性住房。作为全国率先打破公租房户籍限制的城市,重庆公租房申请不受户籍限制,农业转移人口与本地城镇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公租房申请资格。
近年来,重庆结合本市实际,多次调整公租房申请收入准入标准,努力让更多住房困难家庭有机会“花小钱住好房”。根据今年3月份出台的调整政策,目前重庆公租房的收入准入标准为3人及以上申请家庭人均月收入不高于4148元,2人申请家庭人均月收入不高于4563元,单身人士申请月收入不高于4978元。
“收入准入标准提高、门槛降低,使得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更多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被纳入住房保障范围。”重庆市公租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城市,重庆具备较强的经济活力和就业承载能力,吸纳了大量农业转移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重庆农民工总量为794.5万人,其中市内就业540.7万人,占比68%。
记者了解到,目前重庆全市公租房入住56.6万套,其中市级公租房入住34.6万套。保障对象中,进城务工人员占比高达54%。
40岁的王孝松来自四川,是一名在重庆打拼多年的“渝漂”。2018年12月,他成功申请到公租房,与妻子、孩子共同配租入住碚都佳园一套两室一厅公租房,2020年9月因生二胎增加合住人员换租至同小区三室一厅公租房,一直居住至今。
碚都佳园是重庆北碚区重要的公租房项目,小区地理位置优越,周边交通便利,有多条公交线路经过。同时,小区周边还配套有学校、医院、商场等。“公租房租金便宜,生活成本一下子就降低了,而且各方面都很舒心,我们一家人能安安稳稳过日子。”王孝松说。
对于在重庆落户的新市民以及怀揣梦想来到山城工作的年轻大学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来说,保障性租赁住房(以下简称保租房)无疑是开启稳定生活的理想过渡选择。
在重庆,保租房由政府给予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通过新建、改造、收购等方式进行筹集;以不超过70平方米中小户型为主,其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可以有效减轻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经济负担。
2023年,从宁夏来渝的青年贾司琪在朋友的推荐下,申请了重庆市渝中区泊寓化龙桥旗舰店一居室保租房。这是渝中区首个新建的人才公寓类型保租房项目,获得“渝中人才公寓”“青年人才驿站”等称号。
“公寓内配备了24小时开放的健身房以及各类设施,还打造了休闲社交区域,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社群活动。我在这里结交了很多新朋友,也感受到了重庆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关怀。”贾司琪说。
据了解,重庆自2021年开始发展保租房,截至今年3月底,累计筹集保租房29.1万套(间),有效保障39万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需求。
在保租房筹集过程中,重庆采取“市场主体建设运营、财政给予资金补助”的方式,用“真金白银”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同时,面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发放租赁补贴,支持其通过租赁方式解决住房问题。
重庆财政按照以需定建的原则,采取项目资本金注入及配套基础设施补助的方式支持项目建设,与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共同开发资金监管系统并在全国率先上线运行,对项目建设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封闭管理。
除了保租房,重庆同步加快推进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2024年全市累计建设7000套,按照保本微利原则配售,切实为有住房购买需求的低收入困难群体等提供多元化安居解决方案。
“通过多措并举,全市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实现应保尽保,新市民、青年人、工薪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基本建立起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重庆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重庆市全面开展保障性住房需求调研,精准摸清保租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需求底数;各区县紧扣“以需定建”原则,科学谋划项目布局,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按照规划,全市年内将筹集2.4万套保租房,同时新开工建设6000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助力实现“住有所居、安居宜居”的民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