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卫视|重庆走在全国前列!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新突破
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再添制度创新成果。
5月20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重庆全面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相关情况。
第1眼TV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重庆市近期与四川省签署《长江流域川渝第二轮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与贵州省签署《乌江流域渝黔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这是继2024年6月与湖北省签署《长江流域渝鄂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来,在横向补偿机制建设上的新突破,标志着重庆在长江干流实现生态补偿机制全线贯通,嘉陵江、乌江等重要支流全面覆盖,构建起跨省市协同治水新格局。
据了解,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通过经济手段让生态保护方获得补偿、生态破坏方支付补偿的制度安排。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最大滨江城市,长江干流流程达691公里,承担着三峡库区300亿立方米水容量保护重任。自2018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内19条重要河流补偿机制全覆盖后,2024年全面签署渝鄂、渝黔、川渝补偿协议,至此实现与上下游省域间“补偿机制全覆盖”。
“机制建设既要整体推进,更要精准施策。”重庆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嘉介绍,重庆创新设立市级财政补位机制,在磨刀溪等跨界河流治理中,市财政投入1000万元衔接补偿链条。针对水质提升“天花板”问题,2023年将补偿基准由“水质升降”调整为“基准线考核”,上游区县水质优于基准线即获补偿,未达标则需支付补偿,有效激发治理积极性。
跨省补偿,同样体现精准施策。
例如,与贵州省签署的乌江流域补偿协议中,双方统筹乌江流域“高水平保护”与贵州磷化工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总磷”作为核心补偿指标,以总磷年均值0.05mg/L为限实施双向补偿。
与四川省签署的长江流域第二轮补偿协议中,则创新引入生态流量、自然岸线率、鱼类多样性等"综合得分"体系,告别单一水质考核模式。
数据显示,重庆近年来年均投入水污染防治资金约120亿元,通过横向补偿机制撬动各方累计支付7.7亿元。治理成效显著:长江、嘉陵江、乌江重庆段Ⅱ类水质比例逐年提升,74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保持100%,高于国家考核目标2.7个百分点。
“现在江里的鱼儿更多了,沿岸风景也更美了。”唐嘉表示,随着补偿机制持续优化,重庆正从“保水质”向“提生态”迈进。下一步将巩固提升治理成效,让长江、嘉陵江、乌江的好水质持续滋养两岸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