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财政动态 > 财经视点

中国财政|重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治理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日期: 2023-06-14
字体:

重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治理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重庆市财政局

重庆位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三区四带”的长江重点生态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2018年,重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域入围“十三五”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支持,2022年,重庆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被纳入“十四五”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支持范围。重庆市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实施情况及成效

一是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指出,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并叮嘱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一直以来,重庆财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树牢上游意识、履行上游责任、强化上游担当,将重庆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工程细化为区域生态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水环境保护治理、国土绿化提升、土地整理与土壤污染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7项大工程,全力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土地整治8070公顷、矿山治理修复994公顷、湿地保护修复42公顷、营造林55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42%,有效遏制了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趋势,长江嘉陵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持续保持为Ⅱ类,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守住了“一江清水东流”,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全面加强长江上游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气候温和,地貌多样,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孕育了长江流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作中,坚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重要考核目标,着力修复生物廊道和栖息地,推动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地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区红线,完成了缙云山、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华蓥山等7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的落图勘界。合理布局8个野外调查监测网点,开展黑叶猴、白冠长尾雉等国家重点野生动物调查研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地广阳岛修复,完成整治修复面积超300万平方米,引来中华秋沙鸭、游隼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在内的300余种动物觅食休憩,岛内植物种类从383种增加到594种,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江画卷在上游徐徐铺展。

三是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蓄势赋能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重庆财政积极探索创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路径,挖掘山水项目带来的生态价值和外溢效应,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生态资源权益为载体,推动资源要素跨区域流转,实现资源价值可持续释放。推动生态保护区建设用地复垦成林,形成可交易的生态地票,实现交易6168亩、金额超12亿元;建立森林覆盖率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区域间森林覆盖率指标交易,实现交易36万亩、金额约9亿元;依托市农村土地交易所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复垦指标交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修复,实现交易2178亩、金额4.5亿元。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发挥长江流域生态资源优势,探索“生态修复+旅游”、“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等新发展模式,发展文旅民宿、森林康养等新型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走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发展之路。

四是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山水工程品牌国际影响力。通过工程试点,重庆有效解决区域水环境恶化、矿山地质环境损毁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山青、水绿、林茂、田良、湖净、草盛”治理目标,直接惠及1000万居民,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了示范作用。试点入选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的中国十大特色生态修复案例;广阳岛、铜锣山两个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山水工程作为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名片工程”,有力传播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向国际社会展现出豪情满怀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画卷,为解决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实施经验及体会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推进一体化系统化治理。山水工程是一项推动系统治理的重大改革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财政部等国家部委精心谋划统筹实施的山水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标志工程,关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只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才能全面、完整、准确把握工程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才能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和左右岸,才能避免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凝聚工作合力。长江流域生态问题繁杂,生态单元点多面广,管理层级交错。工作推动涉及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发改、农业农村、水利等多个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形成一套“高度重视、高效运作、高效落实”的工作机制。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领导专题调度,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及责任单位,实现目标清单化,凝聚了共识、形成了合力。协调机制高效运作。从市情和当前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出发,构建了机制、规划、资金、责任等系统集成的“一张图”布局,市区两级和跨部门联席协调的“一盘棋”机制,强化协同配合,集中精力解决难点、卡点问题。督办高效落实。按照财政部要求,聚焦资金使用、监督评价、考核验收等全流程,找准瓶颈问题细化工作督查机制,督促各项工作任务高质量推进落实。

三是坚持以上率下,畅通对上沟通和对下指导通道。山水工程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放眼世界,没有先例可以参照。工程实施以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委,统筹整合政策和资金,建立一体化监管、考核、验收和绩效评价机制和体系,财政部监管局全过程介入,为全面推动工作提供了正确方向。有关部领导多次组织地方召开座谈会和工作推进会,畅通与地方交流路径,帮助地方分析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以务实的态度、实干的精神将山水工程蓝图转化为细化的施工图和实景画。

“十四五”时期,中央从全局出发,赋予了重庆新的历史任务,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重庆相继落地、推进实施。对此,重庆财政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财政部工作要求,坚定发展信心,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从两个方面持续高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一方面,抓住资金整合这个“牛鼻子”,进一步统筹整合资金、形成支持合力。山水工程实施以来,财政部加大对地方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引导地方将生态环保领域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统一整合到山水工程中来,一体推进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彻底改变分散投入、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资金整合,集中财力支持修复工程推进。同时,积极探索创新资金投入模式,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吸引更多社会和金融资本投入生态治理,守护长江上游,共享生态红利。另一方面,用好监督考核这根“指挥棒”,进一步强化过程管控、提高资金绩效。过去5年,财政部会同有关部委,加强对地方开展修复工程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制度政策体系,构建全流程管理的制度办法,形成了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下一步,将下功夫做好修复治理的“后半篇文章”,加强后续管护常态化、长效化,确保修复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同时,严格落实中央要求,加强监管和考核,开展项目跟踪问效和动态监管,强化项目实施、资金规范和绩效管理,确保项目质效提升,促进重庆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      

主办: 重庆市财政局版权所有

渝ICP备1900896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4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9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