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重庆: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的重大战略。三年来,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从谋篇布局、重点突破的“大写意”,落成了纵深推进、整体成势的“工笔画”。
这三年,党中央重视程度前所未有。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2020年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把建设双城经济圈作为区域重大战略写入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连续4年提出加快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书记举旗定向、党中央密集部署,坚定了两地建设双城经济圈的信心、决心、恒心。
这三年,国家的支持政策含金量高。围绕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赋予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政策延续执行等政策优惠,打造更具吸引力的税负环境。围绕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支持在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等方面建设科技和产业高地,打造更为完善的创新发展环境。围绕建设改革开放高地,支持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等方面试点先行,打造更加便利的开放环境。围绕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支持在养老、医疗等领域开展对接合作,打造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环境。部委关心支持、政策靠前发力,增强了两地建设双城经济圈的志气、骨气、底气。
这三年,成渝的统筹发展可感可知。成渝两地全力推动设施“硬联通”、政策“软联通”和群众“心联通”,取得了实打实的工作成效。营造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两地推动车船税、契税等税收政策协同。加强“资金池”与“项目池”“资源要素池”对接平衡,两地统筹财政预算、政府债券等资金,撬动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916亿元,规划项目实施有力有效。重庆财政投入200亿元,支持打造汽车、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共建西部科学城,产业创新发展持续突破。重庆年均投入400亿元,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保护走深走实。两地加大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重点的开放通道建设投入,中欧班列(成渝)运营水平全国领先,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同时,两地还在公共服务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站在新的起点。2023年,重庆将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场景中谋划推进,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推动其走深走实,努力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围绕三个维度,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担当。建设双城经济圈的统揽目标,是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重庆将全力推进打造“增长极”,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以数字化变革为引领推进全面创新,探索内陆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新模式,建设高品质生活示范区,与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形成东西南北四极牵引之势。全力推进培育“动力源”,提升极核引领力、创新驱动力、产业支撑力、改革牵引力、开放带动力和市场主体竞争力。全力推进提升“贡献度”,在服务区域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西部内陆开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中,为全国大局贡献更大力量。
围绕六个目标,展现建设双城经济圈的重庆作为。重庆聚焦“两中心两高地”目标,本着“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提出了六个“能级跃升”的奋斗目标:城市能级大幅跃升,重点区域带动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能级大幅跃升,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产业能级大幅跃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形成;改革开放能级大幅跃升,发展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生态环境保护能级大幅跃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生活品质能级大幅跃升,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组目标同之前相比,表现为迭代升级的变化:由顶层设计到具体举措全面实化,由示范探索到全面推开,由抓重点工作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围绕七个重点,蹚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庆新路。重庆将聚焦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集成突破,把战略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全力培育建设现代化重庆都市区方面,加快打造创新、开放、便捷、宜居、生态、智慧、人文“七个城”。在提速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方面,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多元化能源保障体系、可持续现代水利工程体系。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升主导产业能级和竞争力。在大力推进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方面,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金融中心、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等开放平台提档升级、协同发力,更好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在深入推动城乡融合方面,持续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着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方面,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施惠民暖心优服行动。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高质量干好“一号工程”,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重庆财政将实施首位保障,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财政保落实”。一是着力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财政组织。聚焦“一统六化”和“八张问题清单” “七张报表”“五项机制”,深入推动财政管理的体系完善、流程再造和能力重塑,提高财政部门“主动谋变革、系统塑变革、协同推变革、大胆抓变革”的能力水平。二是着力健全完善“一号工程”首位保障财政政策。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全市财政工作的总抓手、总牵引,将其放在公共财政保障的核心位置,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构建更加体系化集成化、动态调整和迭代升级的财政政策体系,以超常规的财政保障力度,放大重庆制胜未来的新优势。三是着力优化升级促进跨区域合作财税环境。深入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进一步完善川渝毗邻地区跨区域财税利益分享机制,赋予基层政府充分的自主权,按照合作总体框架,共同协商确定税收的共享范围、分享比例、解缴地点、解缴方式等,探索构建以经济区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财政局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