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重庆 奋力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的财政篇章
重庆财政将聚焦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立足发展与安全的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减税降费和财政可持续性的平衡、短期经济社会稳定与长期内生增长动力的平衡,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重庆高质量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以政领财,以财辅政。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年。重庆市财政将聚焦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立足发展与安全的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减税降费和财政可持续性的平衡、短期经济社会稳定与长期内生增长动力的平衡,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重庆高质量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五篇文章”应对不确定性
近年来,经济下行叠加减税降费,使得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导致财政收入锐减,财政支出刚性不减甚至大幅增加。在财政运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不确定性明确增强,更加考验财政的理财能力,尤其是财源建设、优化支出结构、绩效管理、中期规划、宏观调控能力,等等。
在今年和未来一段时间,重庆市财政将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写好五篇文章,着力提高财政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一是开源。在产业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上加大支持力度,做大做强主体税源,增强财政收入的稳定性,让财源经得住“风吹雨打”。二是节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防止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跑冒滴漏,把每一分钱花到紧要处和关键处。三是保重。有保有压,保障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民生支出等各项决策部署有效落地落实,使“财”和“政”更加紧密结合。四是增效。将绩效管理嵌入财政政策设计和财政资金使用全程,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深化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五是风控。稳妥化解存量债务,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强社保基金管理,守住风险底线,确保财政稳健运行、可持续。
“四个抓手”加强宏观调控
今年实施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中央给地方吃的“定心丸”,也是中央交给财政的重要政治任务。重庆市财政将以钉钉子精神和绣花功夫,把这块“责任田”种好管好,把这颗“定心丸”精准有效地送到位,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在提质增效方面,重庆市财政将围绕提升资金效益和政策效能。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低效和无效支出,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广阳岛绿色示范区、西部(重庆)科学城等重大项目需求。二是优化政策实施机制,聚焦短板弱项精准发力,既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并适时推出,又着力财政与货币、就业、产业、金融等政策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实施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在更可持续方面,重庆市财政将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一是保持适度的支出强度,重点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管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和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污染防治等重点任务支出。二是保持适度的政策力度,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助企纾困需要,在减税降费上为企业再送一程。对经济运行的薄弱环节和短板不足加大政策供给,确保粮食、能源、科技、卫生健康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安全。
“三个一点”坚持过紧日子
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是为了老百姓过好日子。“紧日子”里既有为民情怀,又有忧患意识,更有精神传承。2020年重庆市出台紧10条和财政平稳运行20条,已经在全市上下牢固确立了过紧日子的价值共识、方法共识、责任共识,政府过紧日子、过好政府紧日子,已经成为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态度和一致行动。
新的一年,重庆市财政将继续想方设法“省吃俭用”,节约好每一个“铜板”,用政府紧日子换百姓好日子。一是制度再细一点。围绕健全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长效机制,加紧推进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稳步划分市与区县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提高财政支出的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水平。二是控制再紧一点。用好“量入为出”这个硬杠杠,深化零基预算、预算公开评审、零结转、预决算公开等改革,让部门单位做该做的事情无后顾之忧、办不该办的事情无经费支撑。三是监督再严一点。持续大力整饬财经纲纪,倒逼各方面树立对财政资金的正确态度。同时,推动“放管服”改革,把市场的事情还给市场,把财政资金更多地节约下来。
“三个优先”兜牢三保底线
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是维护经济运行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压舱石”。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虽然区域、城乡差距大,但无论较为发达的“一区”,还是相对落后的“两群”,“三保”是有财力保障的,加之重庆发展潜力大、韧性强,未来的收入会不断增加,兜牢“三保”底线的信心十足。
受2020年疫情影响,重庆市一些区县“三保”压力加大。重庆市财政将持续把“三保”当作重要政治任务,持续实施预算审查、压力评估、重点关注、倾斜补助、专户调度、跟踪监测、兜底救助等全链条“三保”机制,落实市级主体责任,压实区县保障责任,确保“三保”不出风险。一是预算编制优先安排。坚持“三保”支出在预算安排中的优先地位,督促区县把“三保”支出足额列入预算、不留缺口。二是资金调度优先保障。加强“三保”执行监测,动态掌握区县“三保”支出情况,对库款低的区县实施“点对点”精准调度,确保基本民生不受影响、工资按时发放不受影响、机构正常运转不受影响。三是转移支付优先支持。对收支压力相同但收支结构调整、支出标准管控等做得好的区县倾斜补助;对压力较大的区县在补助力度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实施单独支持,确保“三保”不破底。
“两力并用”保障基本民生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政府的奋斗目标。虽然重庆市当前的财政收入放缓,收支平衡压力较大,但重庆市财政有决心、有恒心、有信心、有能力保障好民生支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不会变;保基本兜底线,确保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的方向不会变;一般公共预算80%左右用于民生的力度不会变,不断把民生红利落到实处,不断把民生保障延伸到未来。
今年,重庆市财政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一线三点”。一线:在制定和落实民生政策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民生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财政难以承受的,一律不得实施,使民生支出建立在更有效、更可持续的基础上。三点:一是抓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完善城乡低保、抚恤补助、社会救助等政策体系,对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使其有能力负担基本生活支出。今年将提高困难群体补助标准。二是抓群众就业增收。采取组合性政策减负、稳岗、扩就业,让群众有就业的机会,稳住就业基本盘,让越来越多的人端稳“饭碗”,通过稳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今年将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三是抓生产生活物资供给。加大促生产、畅流通的财政政策支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确保“米袋子”足、“菜篮子”丰,确保群众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价格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