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无障碍 关怀版 |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信息>财政动态>财经视点

华龙网|全市开展“林草兴生态兴文明兴”行动新闻发布会(全文)

日期: 2025-10-13 来源:华龙网

新闻发布会现场

何涯主持新闻发布会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何涯: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9月,我市出台了《开展“林草兴生态兴文明兴”行动实施方案》,为了让大家更加详细地了解方案的相关内容,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市林业局局长曹春华先生,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就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回答有关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  马然希先生

市财政局二级巡视员  唐峰先生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刘明先生

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王仕杰先生

丰都县人民政府县长  唐守渊先生

他们也将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有请曹春华先生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

曹春华介绍相关情况

市林业局局长 曹春华: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我代表重庆市林业局,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重庆林业事业发展的各位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年9月,我市出台了《开展“林草兴生态兴文明兴”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三兴”行动),目的是将“三兴”理念落实到全市广大涉林村社和千家万户。下面,我就“三兴”行动有关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关于行动方案实施的背景。我市作为全国三个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之一,2024年4月,重庆印发改革行动方案,提出要统筹保护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到2027年,森林生态质量持续提高、林区发展条件持续改善、林农收入持续增加,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200亿元,林农来自林业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0元,先行区基本建成。“三兴”行动是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的重要载体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行动的推进将动员全市广大林农参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其改革成果将惠及每一个村社、每一个林农。

据调查,全市集体林地面积超过6000万亩。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市森林覆盖率已经稳定在55%以上,但是还存在林下经济经营机制不灵活、集体林地规模化利用不够好、林业产业综合效益不够高等问题。“三兴”行动将助力林下种植、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生态富民措施的落地实施,让广大林农成为林业发展的受益者。同时,开展林草科普教育活动,将生态环保、绿色低碳、节约集约要求融入村规民约,变为村民自觉行动,将林农的庭院建设融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关于行动方案实施的主要内容。“三兴”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的是在全市涉林村社形成深入践行“三兴”行动的良好局面和浓厚氛围,让广大林农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加快形成林草夯基、生态固本、文明铸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我们将重点围绕林草保护、环境提升、生态富民、文明浸润“四大行动”来展开。

一是实施林草保护行动,坚决守好绿水青山。我们将多管齐下:强化林农主人翁意识,共同开展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生态保护工作;鼓励在村规民约中约定具体保护措施;鼓励林农参加“十户联防”、“守护青山”,参与森林除险清患行动,加强古树名木和高山草甸保护,筑牢人民防线。

二是实施环境提升行动,精心建设绿美家园。我们将强化原生植被保护,开展森林景观改造;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整治,开展杂草清除、播撒花种行动,利用环保材料建设村庄公共空间,系统性提升村庄生态环境;鼓励林农利用院落空地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我们将免费发放本地珍贵树苗,种植“风景树”、“传家树”、“摇钱树”,因地制宜建设绿美家园。

三是实施生态富民行动,创新推动点绿成金。我们将着力迭代深化富民机制,探索建立林农委托、集体林收储和林农利益共享机制;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深化森林食品加工,发展林下经济、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创新林农增收渠道,用好国家储备林政策,开展技能培训,发展林业直播电商,创新林权抵押贷款产品。

四是实施文明浸润行动,培育涵养时代新风。我们将推进弘扬乡村精神文明,打造生态文化展示窗口,开展林草科普教育,推动生态艺术与乡村振兴融合创新;厚植生态文明理念,组织专家、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推动林业大户带头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展示力度,深入挖掘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讲好新时代生态文明故事。

为切实把“三兴”行动落到实处,我们还制定了清晰的“时间表”和“线路图”:2025年全面启动“三兴”行动,到年底培育出40个“三兴”村、50个林业大户、100个“兴星”之家;到2027年底,累计培育200个“三兴”村、500个林业大户、1000个“兴星”之家;到2030年底,累计培育500个“三兴”村、2000个林业大户、10000个“兴星”之家,让“三兴”理念在全市涉林村社蔚然成风。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推动“三兴”行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努力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各位记者朋友,“三兴”行动是一项关乎重庆长远发展、惠及广大林农的民生实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参与。我们将诚挚邀请各位媒体朋友持续关注、报道和监督“三兴”行动的进展,用你们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和传播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共同讲好重庆的生态文明故事。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何涯:谢谢,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提问。

现场记者提问

新华网记者:刚才发布人提到,文明浸润行动是本次“三兴”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请问重庆将通过哪些举措,以林草保护为核心抓手,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从而实现“文明兴”的目标?

何涯:谢谢新华网的记者,这个问题有请马然希先生回答。

马然希回答记者提问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 马然希:这个问题刚才曹春华局长在作主发布的时候,已经对文明浸润行动的总体内容作了四句话的解读和表达。为了呼吁这位记者朋友的问题,我也作一些回应。

“三兴”,我们说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在“三兴”行动中,我们觉得林草兴是关键,重在行业推动;生态兴是核心,重在价值引领;文明兴是根本,重在社会参与,这也是文明浸润行动的一个着力点。发动更多社会参与来共同实施“三兴”行动,我们想可能有这么三件事是文明浸润行动特别关注和着力的,就是要努力让乡村、基层乃至全社会,我用三句话来说,叫解林草之美、晓自然之道、行文明之举。

第一,解林草之美。在社会公共行为中审美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说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能理解到林草自身内涵的生命之美,其功能承载的生态之美,特别是赋予人类生活的生活之美,这是我们觉得在生态文化培育中特别重要的认知。具体行动包括配合相关部门持续打造自然重庆文化品牌,过去这几年在市林业局的统筹之下,宣传部、文明办也积极参与,开展了几届“自然重庆嘉年华”以及系列活动。宣传部门也把“自然重庆”的内容纳入到出版、宣传、典型培育之中,支持多元社会主体提供自然教育、自然探索和自然体验的新兴文化消费和社会公益项目。我们特别关注和注意到,在近些年公众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得到加强,在亲子教育、研学教育里面,自然教育、自然体验和自然探索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消费品,不仅是公益项目,我们希望社会多元主体,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群众团体来共同推动的一件事情。

发挥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所(站)的作用,开办一批生态文化体验园。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所就是在乡镇这一级的,站就是在村这一级的,我们也想把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教育融入到基层的阵地里。

将自然教育纳入青少年研学的重要内容和农家书屋重点图书的选题范围,比如在今年农家书屋即将推出的书目里,就有不少直接和生态文明相关的图书。

推动生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让城乡群众在绿水青山中获得审美提升,感受生活幸福,同时也增强社会责任。

第二,晓自然之道。我们想就是要努力让广大群众知晓中国人的生态观、文明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特别是就“自然”这个字,既对应英文里的nature,自然又是中国人的一种哲学认知,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中国人自然哲学的一种最高价值观念。为此,我们将整合专家、志愿者、乡贤等各方面的社会力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将生态观、文明观的宣传教育融入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之中,广泛开展林草科普教育,将生态环保、绿色低碳、林草资源节约集约的要求融入村规民约。

第三,行文明之举。就是要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三兴”行动中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广泛开展“守护青山”的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建立了166个“守护青山”志愿服务站点,覆盖了31个相关区县,开展了1万多场活动,直接参与的公众超过20万人次。同时,我们还努力探索将涉林村民参与“三兴”行动纳入文明积分管理,深化农村移风易俗,配合有关方面重点整治乱砍乱伐、焚烧秸秆等,深度挖掘在生态保护、造林绿化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比如,“最美重庆人”就有林草系统专门的一个部分,由此来讲好新重庆的生态文明故事,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让全市人民共建“三兴”、共享“三兴”。

我就回答这些。

何涯:谢谢马然希先生,请继续提问。

国际在线记者:请问市生态环境局将通过哪些举措推动“三兴”行动与重庆绿色发展战略深度融合,为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何涯:谢谢国际在线的记者,这个问题有请刘明先生回答。

刘明回答记者提问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刘明:谢谢您的提问。“三兴”行动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市生态环境局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重点从下面三个方面来推动“三兴”行动与绿色发展的融合:

第一,坚持系统治理,筑牢生态本底。我们将紧扣山水林田湖草实施系统治理,统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村民群众房前屋后、反映强烈的小微水体为重点,深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工作,今年将完成500个以上行政村社环境整治。同时,我们还要巩固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工作的成效,为“三兴”行动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 我们将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截至今年年底,我们将在全市建成65个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基本覆盖了我市森林、草地等典型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积极探索美丽乡村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模式和路径,重点是鼓励乡村利用“四地”(废弃地、边角地、空闲地、拆违地)开展植被多样性修复,鼓励农村利用“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种植乡土植物,发展生物多样性友好型产业,为“三兴”行动提供生态基础。

第二,注重价值转化,推动绿色发展。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增值和生态产品市场化经营开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支持研究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将有关项目纳入“碳惠通”平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持“三兴”村和林业大户发展低排放、高产值的绿色产业,推广木竹建材、固碳环保材料,让重庆的乡村不仅成为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打造一批生态价值转化标志性成果,以绿色发展推动“三兴”行动取得良好的实效。

第三,加强宣传引导,厚植文明理念。我们将围绕“三兴”行动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依托美丽重庆融媒体矩阵,多渠道、全方位宣传“三兴”村、林业大户、“兴星”之家的好做法、好经验,以鲜活的实践放大示范效应。我们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发挥林业大户、林农致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推动环境保护责任的落实。推进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常态化,组织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生态护林巡护、绿色生活宣讲等系列活动,扩大绿色消费理念与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知晓面,为“三兴”行动筑牢群众基础、营造良好氛围。

谢谢,我的回答就是这些。

何涯:谢谢,请继续提问。

重庆日报记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乡村的宝贵财富。请问在开展“三兴”行动中,市农业农村委将采取哪些举措引导和激励农户参与进来?谢谢。

何涯:谢谢重庆日报的记者,这个问题有请王仕杰先生来回答。

王仕杰回答记者提问

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王仕杰: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三兴”行动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广大父老乡亲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农业农村部门,我们重点在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培育农民良好习惯、促进乡风文明和谐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打造具有“巴渝风、山城韵、乡愁味”的巴渝和美乡村,今年建成率将达到60%以上。

一是融合推进乡村建设与治理,把农民组织起来。依托“党建扎桩·治理结网”的“141”基层治理体系,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参与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的若干举措》,让群众参与进来;通过建立“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的项目竞争性安排机制等激励措施,将权责明晰下来。进一步发挥出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内生动力。

二是同步推进改习惯与改环境,让乡村靓丽开来。我们坚持改习惯与改环境同步推进、互促共进,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求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切实增强群众的行动自觉;统筹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常态化开展“五清理一活动”,将干净整洁培育成为乡村新名片;注重乡村建设“微改造、精提升”,做到“畜禽入圈、柴禾归位、瓜豆上架、蔬菜成行、卫生上榜”,让乡村的日常生活成为新风景。

三是坚持文艺赋能乡村建设,把活力激发出来。深入实施“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编制发布巴渝和美乡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指导性标准和约束性规范,抵制陈规陋习、倡导新风新尚,促进移风易俗。广泛开展村歌、村晚、村跑等村字号赛事活动,加强历史文化村落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让乡村成为“望山见水记乡愁”的文化符号。激发乡村活力,赋能乡村发展。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何涯:谢谢,请继续提问。

香港商报记者:在开展“三兴”行动中,财政部门将从哪些方面给予支持,在资金监管方面又有哪些考虑和安排能否介绍一下?谢谢。

何涯:谢谢香港商报的记者,这个问题有请唐峰先生回答。

唐峰回答记者提问

市财政局二级巡视员 唐峰: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今天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所有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财政工作、对财政部门的关注、支持和理解。

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财政部门理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贡献财政力量。在“三兴”行动中,财政部门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支持具体工作的开展和推动。

第一,优化完善财政政策。结合我市实际,优化完善林业草原资金管理办法,聚焦“三兴”工作任务,促进提升资金使用成效。通过直接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担保贴费、保险贴费等方式,形成支持“三兴”行动的财政政策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通过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投入到“三兴”行动中来。

第二,加强项目资金保障。在“三兴”行动中,我市正实施重庆市长江上游三峡库尾流域国土绿化示范项目、重庆武陵山区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共投入财政资金28亿元。除了我刚才说到的这几个项目,我们在巴渝和美乡村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等也不断地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力度。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三兴”行动的资金保障力度。

第三,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我想从两个维度来说明:一个维度就是我们自身政府部门的监管,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角度来做好监管。从事前来说,我们要建好项目库,避免出现资金等项目;事中,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做好动态监控、及时纠偏;事后,开展绩效评价,看一看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究竟怎么样。与此同时,财政部门、林业部门还要加强与审计、巡视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协同监管,不定期沟通会商,形成监管合力。另一个维度,从社会来说,我们也真诚欢迎各位媒体朋友、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对“三兴”行动中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看是不是真正用在“三兴”行动中去了、用得好不好、出了偏差没有。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

何涯:谢谢,请继续提问。

上游新闻记者:丰都县作为“大仙女山片区”全国林业改革综合试点三区县之一,接下来在开展“三兴”行动中有何打算和安排?谢谢。

何涯:谢谢,这个问题有请唐守渊先生回答。

唐守渊回答记者提问

丰都县人民政府县长 唐守渊:感谢这位媒体朋友对丰都工作的关心。

丰都地处重庆市地理中心、三峡库区腹地,丰都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我们有林地252万亩、森林面积达到240万亩、森林蓄积量9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超过55%,海拔1000米以上最具开发价值的高山旅游资源占到了重庆市的10%以上,拥有南天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4个AAAA级景区。开展“三兴”行动是有效盘活林业资源、带动林农增收、促进乡村变美的重要途径。我们将紧扣“大仙女山片区”全国林业改革综合试点这个重大机遇,将“三兴”行动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丰都特色的“绿富同兴”之路。具体我们有三个方面的工作安排:

第一,把林农发动起来,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坚持“政策讲透、实惠给足、榜样树好”。一方面,用林农听得懂的“大白话”,通过院坝会、村村响、宣传队,把“三兴”政策讲到林农的心坎上。另一方面,重点打造南天湖等4个试点村(居),突出森林景观型、古树名木型、旅游康养型、特色产业型等多种发展模式,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三兴”村,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第二,把产业做起来,变“生态颜值”为“经济价值”。充分发挥“丰都林业专营支行”金融支撑作用,持续培育“林业新农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森林康养等产业,探索“林地流转、集体经营、农民入股、保底分红”模式,让林农不仅能收租金、拿分红,还能在家门口务工,实现“一块土地、三份收入”。

第三,把机制建起来,变“一时美”为“一直美”。将“三兴”行动与林长制、人居环境、文明创建等工作紧密结合、一体推进,通过“智慧林长”平台、村民联防队,把护林责任落到山头、人头。结合和美乡村建设,鼓励林农在房前屋后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和小菜园”,实现“一院一景、一村一画”。通过评选“兴星之家”,树立爱护环境、邻里互助、勤劳致富的文明乡风,让生态美、产业兴、人文好成为乡村常态。

总之,我们将继续聚焦林农需求,抓实抓好“四大行动”,做实政策、做强产业、做优环境,力争今年底,培育“林业新农人”10名、“兴星之家”15户。在“十五五”期间,打造“三兴”村30个,培育“林业新农人”300名、“兴星之家”150户,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惠及广大林农的金山银山。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何涯:谢谢,最后一个提问。

光明网记者:请问“三兴”行动工作目标提出培育“三兴”村、林业大户、“兴星”之家,能否详细说明这三类培育目标具体是如何评价的?谢谢。

何涯:谢谢光明网的记者,这个问题有请曹春华先生回答。

曹春华: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是非常好的一个问题,这是因为我们培育“三兴”村、林业大户、“兴星”之家将成为“三兴”行动最具辨识度的成果之一,而“三兴”行动又是在我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酝酿形成的,因此要评价这三类项目也必须放在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中去考量。

自重庆市被确定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以来,全市紧紧围绕“林改四问”——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主动而为、精准施策,从明晰产权到培育主体,从科技赋能到金融创新,从产业发展到“两山转化”,创新提出系列改革措施,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庆经验”。

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攻坚时期,创新开展“三兴”行动,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动员广大林农参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

首先,对于“三兴”村,要突出“协同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党组织坚强有力”“林草、生态、文明协同发展氛围浓厚”“林农参与度高”三个维度。一是看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行动中的引领作用,比如是否制定村级林草产业发展空间规划、是否制定了林业大户、“兴星”之家培育计划、是否建立党员联系林农机制、组织引领相关行动等工作;二是看林草保护、环境提升、生态富民、文明浸润的实际成效,是否存在乱砍滥伐、森林防火是否到位,村庄绿化、小微湿地建设等生态环境改善情况,以及生态科普、移风易俗等文明浸润工作的推进效果;三是看林农的主动参与度,如加入护林队伍人数、参与“守护青山”活动情况、投身生态产业的林农比例等,林农参与度和满意度是重点考虑因素,坚决避免“干部干、群众看”。

第二,对于林业大户,主要强调“带动性”,成果主要体现在“较大规模”“较高经营效益”“较好联农带农效果”三个方面。“较大规模”重点关注林草经营面积规模和林草设施设备水平;“较高经营效益”重点关注总产值、亩均收益是否高于当地同类型经营主体平均水平,且收益具有稳定性;“较好联农带农效果”重点关注是否通过雇佣、入股、技术指导等方式带动周边林农就业,利益联结机制是否健全且可持续。

第三,对于“兴星”之家,将注重“实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按每户家庭参与程度将分别赋予“林草星”“生态星”“文明星”三类不同类型的星,当然这三个星可以独立赋予,也可以一并赋予。

一是对于参与庭院美化绿化效果好,参与发展经果林、森林食品效果好,参与发展乡村旅游、森林康养、森林民宿效果好的家庭,赋予“林草星”;二是对参与巡山护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古树名木和草甸保护效果好,参与“守护青山”等志愿服务效果好,参与环境保护、绿色低碳生活效果好的家庭,赋予“生态星”;三是对参与诚信体系建设、抵制失信行为效果好,参与数字赋能生态文明建设、配合乡村治理效果好,参与自然教育、传承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效果好的家庭,赋予“文明星”。让农户明白做什么、怎么做,在参与林草保护和利用的实践中,实现生态文明的不断浸润,培养环保意识、约束不文明行为,形成文明家风、合顺乡风。

根据以上原则,由各个区县结合实际细化培育方案。对培育出来的“三兴”村、林业大户、“兴星”之家,将从资金、政策、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

我就介绍到这些,谢谢大家。

何涯:谢谢曹春华先生。各位记者朋友们,林业建设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本性问题,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市政府新闻办也邀请各位记者朋友们持续关注行动方案的实施情况,推出更多好的报道,助力我市林业高质量发展。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谢谢各位发布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