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无障碍 关怀版 |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信息>财政动态>财经视点

中国财政|重庆:财政助力跑出创新“加速度”

日期: 2025-08-05 来源:中国财政

重庆:财政助力跑出创新“加速度”

《中国财政》记者 雷艳

行走在重庆这片创新热土,处处感受到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强劲脉动。一组组亮眼数据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全球每三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重庆造”,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功率半导体晶圆产能跻身全国第三,“西部芯城”加速崛起;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居全国前三,传统汽车行业实现华丽蝶变。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正是重庆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生动写照。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时指出,要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庆财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财政政策,围绕“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完善政策体系,迭代改革措施,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金凤实验室外景


真金白银强投入 激活创新“一池春水”

“没有财政资金的支持,我们的纳米时栅技术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国测时栅科技公司运营总监曾晰感慨道。2023—2024年,公司牵头承担了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一项市重点专项,累计获批国家级、省部级财政科研资金4000万元,成功攻克精密位移测量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其研发的纳米时栅测量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已应用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

2018—2024年,重庆市财政科技支出累计达630亿元,年均增长11.5%,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个百分点。“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只增不减’的投入力度,为全市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重庆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下,全社会研发投入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2018年的460亿元增至2023年的746亿元,年均增速达10.5%,预计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将达到2.6%。重庆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节节攀升,连续5年稳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七。

为了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重庆创新建立了多元化的资金统筹机制。一方面,完善大事要事财政保障体系,优化整合科技、工业等专项资金,握紧“拳头”集中财力;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特别国债支持,全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输血”。每年超300亿元的财政投入,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47%、34.6%。

在金融支持方面,重庆创新财金联动模式,不断放大财政资金的“撬动效应”。通过贷款贴息、担保补贴、保费补贴、风险补偿、上市奖补等政策工具“组合拳”,形成了“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险投资—上市培育”接力式全生命周期支持链。2024年,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7075亿元,同比增长44%。特别是“重庆科创投+产投母基金”双轮驱动模式,通过财政资金“拨改投”,实现了政府引导资金效益的几何级放大。财金协同机制正在为重庆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


机制革新破藩篱 释放资金“乘数效应”

在科技创新这场“竞速赛”中,重庆财政以系统性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通过资源配置优化、科研经费放权、预算管理改革等方面协同创新,释放出惊人的“乘数效应”。

“我们突出专项资金牵引作用,近三年累计投入超10亿元设立重大研发专项,带动企业配套资金超50亿元。”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累计实施重大(重点)科技专项项目近610项,突破关键技术304项,有力推动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在资源配置上,综合运用资助、解绑挂帅、包干制、先投后股等多种形式,统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创新。其中,70%以上技术需求都源自企业一线,应用研发类财政资金70%精准流向企业,实现了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根本转变。

科研经费管理方面,重庆出台28条“松绑+激励”的改革措施,扩大科研项目预算编制、预算调剂、经费使用、结余留用等“四大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同时,构建起闭环绩效管理机制,让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能做到“有迹可循、有效可评”。今年以来,重庆改变过去“撒胡椒面”式的补贴发放模式,转向精准的项目制支持。通过“企业出题、政府立榜、全球揭榜”的机制,单个重大项目资助最高可达3000万元,同时,配套实施“先投后股”、“风险共担”等创新方式,既为企业发展“雪中送炭”,又实现了财政资金的“增值赋能”。

预算管理改革方面,重庆全面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打破“基数+增长”的传统预算编制模式,构建“项目优先排序、绩效刚性约束”的预算管理新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对所有项目进行优先级排序,重点保障新质生产力培育等战略性支出。同时,强化绩效导向,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评价的挂钩机制,对低效无效支出实行“一票否决”,真正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让财政资金使用更加科学、高效。


平台聚势筑高地 打造创新“强磁场”

在金凤实验室,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荧光明场多功能数字切片扫描系统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通过9通道荧光技术和AI图像分析算法的深度融合,我们的设备在病理诊断精度上已经超越了国际同类产品。”金凤实验室副主任徐辉指着屏幕上清晰的细胞图像介绍道。这套国产高端医疗设备,不仅实现了荧光切片的快速扫描,更在关键的荧光串色问题上取得突破,在肿瘤微环境分析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目前,该设备已实现了产业化和商业化,单品产值预计超过2000万元/年。

“十四五”期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10亿元重点建设金凤实验室,作为重庆市“举全市之力”打造的战略科技力量,自2022年揭牌运行以来,实验室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聚焦“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核心任务,在生命健康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加快金凤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金凤实验室加快打造开放型、枢纽型和平台型科技创新地。目前,实验室已聚集了包括7名院士在内的500余名高层次研究人员,在肿瘤早筛、基因诊断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金凤实验室的快速发展,是重庆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重庆加速构建以财政投入为保障、重大平台为载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一城多园”的科技创新空间布局,重点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创新极核。通过多渠道资金支持,围绕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等四大科创高地,布局金凤、嘉陵江、明月湖、广阳湾四大重庆实验室,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06个,布局建设国家级科创平台116个、市级科创基地1178个,推进超瞬态实验装置、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个十百千”的全链条科创平台体系,夯实科技创新重要支撑。

如今,平台聚势的成效明显。在璧山高新区,由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孵化的纳米银线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对柔性触控屏的垄断;在西部科学城,超瞬态实验装置产出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国产大飞机材料检测。目前,重庆市级以上科创平台累计孵化企业超3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0%以上。重庆正在谋划更高能级的平台布局,让科技创新平台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摇篮”。

通用技术集团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无尘车间

集群崛起强产业 锻造发展“新引擎”

在重庆两江新区,赛力斯集团100万平方米的厂区内,超3000台机器人在智能系统的指挥下,默契配合、协同作业,关键工序100%自动化,将智能制造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下线的问界M9新能源汽车,不仅蝉联国内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销量冠军,更成为“重庆智造”的一张靓丽名片。

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是重庆的“家底”。2018年以来,市级以上财政累计投入超90亿元“真金白银”,精准支持汽车产业三大关键领域:在技术研发端,重点突破智能驾驶、电池续航等核心技术;在智能制造升级中,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在品牌培育方面,助力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影响力。2024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95万辆,同比增长90.5%,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跨越。

在长安、赛力斯等龙头企业的强力带动下,重庆汽车产业已形成“总部企业引领、整车基地支撑、千余家配套企业协同”的强大产业集群。遍布全市的400余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与创新示范工厂,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成为孕育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沃土,推动重庆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目标稳步迈进。

立足制造业优势,紧扣“产业图谱”,重庆财政加快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集中力量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提质升级智能装备与智能制造、食品与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三大支柱产业集群;创新布局新型显示、轻合金材料、新能源与新型储能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同时前瞻培育生物医药、空天信息等一批“新星”产业。

在产业扶持政策上,重庆依据各产业特性及实际需要,量身定制专项支持政策。在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上,迭代打造“整机+配套”电子信息制造新体系,梯度布局半导体材料等关键环节;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上,实施未来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孵化行动,创新财政投入机制,跳出传统“奖项目、补企业、给政策”的单一模式,转向“奖产业链、补生态圈、给场景机会”的生态化扶持,为创新产品提供“试验田”和“首秀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重庆制造业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从持续加大的财政投入到体制机制的大胆改革,从高能级科创平台的聚力赋能到优势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重庆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未来,这座西部之城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更大力度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打造西部创新高地的新标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