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重庆集体经济“空壳村”占比降至两成
本报讯采摘草莓、采挖莲藕、野营垂钓……重庆市奉节县鹤峰乡莲花社区的观光农业项目每年吸引着3万多人前来“打卡”。该社区股份经济联合社自2016年成立以来,建立起集体经济产业园,发展观光农业、生态产业,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正在形成,目前村集体资产已接近4000万元。
“以前我们是守着‘金山’讨饭吃,现在社区居民都有集体经济股份。”社区书记朱炳宣说:“莲花社区这些年的变化,让人真切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集体经济,不仅能带动农民增收,还能为社会事业提供保障,乡村振兴也步入了快车道。村里的矛盾越来越少了,村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越来越强了。”
在重庆,还有很多村子发生着像莲花社区这样的蝶变,立足当地优势各显神通。据了解,重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始于2016年,试点范围已由16个区县扩大到38个涉农区县,试点村增加到了4594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55%,受益人口超900万人。近3年,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分别达到148个、155个和211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占比已降到22.4%。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村级集体经济如何发展?该市财政局负责人介绍说,重庆引导各村从实际出发,面向市场,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产业带动、资源开发、服务创收、租赁经营、项目拉动等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永川何埂镇狮子村,把财政补助资金作为业主、集体和农户共同持股资金,投入华恩农业公司、正百农业公司等企业,发展特色蔬菜、食用菌等产业,合作共赢,利益共享,企业发展了、农民有收入了、集体有家底了。奉节青龙镇大窝社区,打造矿区工业遗址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年经济收益700余万元,居民分红230余万元。南川大观镇金龙村近3年村集体收入平均每年都在30万元以上,村里的亮化率为100%,绿化覆盖率达到85%,还新建了便民服务中心、健身广场、电商平台等设施。
该负责人介绍,到2019年,全市财政已累计投入以奖代补资金22.5亿元,主要是发挥“药引”作用,对土地流转、零散土地整治、发展为农服务、物业经营等进行补助,鼓励区县发展村集体经济。今年以来,市财政又安排了以奖代补资金3.5亿元。
市级有信心,区县更有行动。万州区整合1.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6亿元,支持508个村开展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渝北区投入4860万元,整合1350万元,试点村总收入由133万元大幅度提高到1975万元,其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超过三成。
走出“空壳”困境,搞活集体经济,重庆已迈出一大步。这位负责人表示,市财政将加大政策供给,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基础上,持续大力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今年的目标是力争全市85%左右的行政村都取得集体经济收益,最终的目标是除一些确不具备条件的村以外,2022年基本消除全市农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提升壮大一批集体经济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