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重庆供足“粮草”解决“两不愁三保障”
近年来,重庆持续增大财政投入、加强政策供给,致力解决吃、穿和教育、医疗、住房问题。在充足的财政资金“粮草”补给下,去年全市“两不愁三保障”5155个问题已全部销号。
兜底保障吃穿“两不愁”
保障贫困人口“两不愁”,历来是重庆市财政投入的重中之重。去年市财政拿出11.5亿元,就是要让贫困人口有更稳定和高质量的“吃”与“穿”。据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发挥农村低保、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临时救助等救助制度的兜底作用,重庆市对老弱病残等缺乏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实施综合保障,守住基本生活底线,全市23.05万名农村低保对象和1.2万名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均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据了解,重庆已经连续10年提高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补助标准,兜底保障的能力不断增强、水平不断提高。去年,全市农村低保、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标准已分别达到每人每月440元、754元,城乡低保的标准差已缩小到1∶0.76。
与此同时,重庆把发展长效扶贫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就业、稳定增加收入作为解决“两不愁”问题的关键,既支持“坐地生财”——采取土地流转、务工就业、产品收购、股权分红等方式,筑牢产业发展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又支持“外出掏金”——特别是最近结合复工复产需要,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专门拿出一部分,补助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一定的交通费和生活费。
精准定向发力“三保障”
相对于“两不愁”,“三保障”的难度较大。重庆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持续探索补齐“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长效机制。
义务教育有保障方面,主要办法是对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去年,投入13.5亿元资助122万人次,用于补助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和义务教育农村学生营养餐,全市没有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因家庭贫困失学辍学。
基本医疗有保障方面,主要措施是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目前,全市已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通过资助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以及为贫困人口购买精准脱贫保险,结合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和设立扶贫济困医疗基金、健康扶贫医疗基金等举措,保证贫困人口常见病、慢性病能够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及时诊治,即便身患大病重病基本生活也有保障。为保障上述政策落地实施,去年,全市财政资金投入超过15亿元。
住房安全有保障方面,主要路径是对危房进行改造搬迁。既改危房,去年,安排7.9亿元改造“四类家庭”C、D级危房3.93万户;又迁新房,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实施搬迁,去年,易地搬迁仅债券资金筹集35.5亿元,增长了71.4%。“有住的”是只是第一步,为了让贫困人口“住得好”,重庆拿出2.64亿元,对符合条件的农村旧房因地制宜整治庭院、厕所、墙面、屋顶和门窗。
此外,为了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重庆2017年起就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为此,去年市财政又投入4.1亿元。目前,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87.5%、80.5%。市财政还安排4000万元用于奖补支持区县建立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长效机制。
政策和资金足够用
重庆市财政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计增长10%左右,达到21亿元,加上中央和区县资金,全年用于脱贫攻坚的财政专项资金总额大约60亿元。
按照重庆财政今年的投入计划,资金首要的投向是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具体包括: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将继续提高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义务教育保障方面,重点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资助精准性;基本医疗保障方面,主要完善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个人缴费补贴政策,确保年度救助限额内的农村贫困人口在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住院医疗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70%;住房安全保障方面,目标是动态消除农村危房,完善易地扶贫搬迁配套的基础设施。此外,将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保障农村人口长期喝上“放心水”。
重庆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财政政策和资金是足够的,关键是要把政策用足、把资金用好。据了解,市财政局已建起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全面汇集预算的安排、构成、分配、下达、资金支付以及项目的支出进度、绩效目标的执行等信息,全程监控扶贫资金支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