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预算/决算 > 政府预算

重庆市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重庆市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2年,在市委的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下,全市财政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部署,坚持科学发展,把握稳中求进,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职业技术教育、民营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重大决策,依法理财、攻坚克难,较好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预算任务。

(一)全市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一般预算。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2012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1710亿元,完成1703.5亿元,为预算的99.6%,增长14.5%。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补助、上年结转等1911.1亿元,减上解中央等80.3亿元,全市支出预算变动为3534.3亿元,实际完成3055.2亿元,为预算的86.4%,增长19.9%。

基金预算。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2012年全市基金预算收入1420亿元,完成1434.4亿元,为预算的101%,增长1%。基金预算收入加上中央补助、上年结转等298.8亿元,全市支出预算变动为1733.2亿元,实际完成1464.8亿元,为预算的84.5%,增长5.4%。

(二)市级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一般预算。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2012年市级一般预算收入693.2亿元,完成718.4亿元,为预算的103.6%,增长16.1%。年初支出预算加上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调增的地方政府债券收入63亿元和执行中增加的中央补助、上年结转等890.4亿元,减执行中增加补助区县等295.8亿元,支出预算变动为1315.5亿元,实际完成1053.7亿元,为预算的80.1%,增长17.9%。

基金预算。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2012年市级基金预算收入889.1亿元,完成850.8亿元,为预算的95.7%,下降4.3%。年初支出预算加上执行中增加的中央补助等81.2亿元、上年结转132亿元,减执行中增加补助区县等40.1亿元,支出预算变动为912.2亿元,实际完成764.1亿元,为预算的83.8%,增长5.3%。

(三)预算执行特点

第一,收入增幅回落,财政运行稳中趋好。2012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财政收入增幅回落,但全年总体上呈持续向好态势,其走势与经济增长、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相协调。

——全市税收收入完成970.2亿元。税收收入年初增长0.7%,6月为3.6%,10月逐步回升到6.5%,全年增长10.1%。来自建设投资、工业和金融、商贸等服务业的税收贡献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与上年比较,税收增幅回落较大主要是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国家调高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抵扣增值税增加等也影响了收入。综合考虑上年增收中的一次性因素后,税收增幅实为14%左右,与经济增长相吻合。全市非税收入完成733.3亿元,增长20.8%。主要是在清理国家及市定收费项目、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为避免政府性资源和收入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进一步加强了管理。

——全市基金收入完成1434.4亿元。主要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有效落实,土地管理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面积、信贷投放和商品房销售均稳中有升,土地出让收入完成1312.9亿元,增长0.3%。

——区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85.1亿元,增长13.3%。渝东北和渝东南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0.1%和19.4%,高于“一圈”11.9%的增幅。26个区县一般预算增幅超过区县平均水平。13个区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30亿元,比上年增加5个。

第二,落实政策资金,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更加注重妥善处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扶持经济的各项政策资金得以落实。

——加快结构调整。在执行西部大开发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同时,兑现企业出口退税68亿元,通过提高营业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结构性减税措施让利企业82亿元。落实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市级财税扶持政策90亿元,促进产业集聚。安排43.1亿元,落实物流、出口、订单及劳动力培训等政策,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安排7.4亿元,支持汽车、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安排6.2亿元,推动物流枢纽建设,加快金融、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全市科技支出29.3亿元,增长17%,其中市级应用技术研发资金支出6.2亿元,支持技术研究与开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

——促进投资消费。争取中央补助63亿元,统筹市级财力209.2亿元,采取资本金注入、税费优惠、帮助融资等方式,支持机场、港口、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铁路建设,加快完善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及公交场站、换乘枢纽等市政设施,保障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安排179.3亿元,支持两江新区、保税港区以及各类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安排5.7亿元,支持城市商圈和乡镇农贸市场、便民商店建设,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安排15.6亿元,兑现汽车惠农、家电惠民等政策,奖补节能家电和新能源汽车。落实28.9亿元,补助电煤、成品油和粮食等物资储备,兑现城市公交、出租车、农村客运等燃油补贴,保障正常生产生活。

——发展实体经济。安排提振经济专项资金,落实扶持政策,支持资金融通、技术改造和市场开拓,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设立20亿元非公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其中8亿元直接安排到区县,市级5亿元增量主要用于帮助民营企业引进先进设备、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安排4.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落实25亿元,通过项目补助、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和政策性保险等方式,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安排8.2亿元,支持打造国家级出口基地,补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三,着力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年财政民生支出1606亿元,占一般预算的比例超过50%,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达到法定增长要求,就业、养老、低保、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市教育支出473.2亿元,增长48.5%。教育事业费以及用于教师的医疗、住房、离退休金等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安排23.1亿元,落实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补助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支持38个实训基地建设。投入9.6亿元,奖补区县发展学前教育。安排36.5亿元,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城乡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统一为500元、700元,农村校舍维修财政保障标准提高到每平方米700元,向中小学生免费提供作业本和教辅材料。安排31.9亿元,加快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贫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新建或改扩建2000多个中小学校食堂,解决师生午餐问题。安排20.3亿元,支持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和高校债务。安排35.8亿元,将公办本科和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分别提高到12000元、5000元以上。安排1.2亿元,首次对民办职业学校给予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投入26.4亿元,建立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全市就业支出21.8亿元,增长25.5%。继续支持微型企业发展,安排9亿元资本金补助,扶持新创办3万户,完善支持孵化园建设、优先纳入政府采购和帮助融资等配套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安排2.4亿元,对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带动19.4万人就业。落实招工、稳岗补贴,为新兴重点产业培养、输送技能劳动者19.1万人。兑现就业见习补贴,帮助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对招工重点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回引返乡农民工41.1万人。按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补助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人员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至3.3%。

——全市卫生支出166.9亿元,增长21.3%。落实10.9亿元,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40元。拨付9.2亿元,加快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兑现村医补贴政策,改善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安排资金继续支持200个基层社保平台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居民市内就医实时报销。安排6.4亿元,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成果。安排14.5亿元,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到25元,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高血压、糖尿病、健康档案管理等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等9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安排1.5亿元,支持市级公立医院建设,启动10个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全市社会保障支出377.2亿元,增长17.3%。筹集45.7亿元,将216万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农转非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分别提高到1800元、780元,10.6万超龄人员纳入养老保险范围,360万农村6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取不低于80元的养老金。安排48.4亿元,将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330元、185元,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人员生活补助分别提高到270元、415元,重点优抚对象保障水平平均提高15%。落实4.2亿元,将城乡困难群众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60%,其中大病救助达到70%。安排1.1亿元,将散居孤儿、困境孤儿和感染艾滋病儿童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并每月补助600元基本生活费。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养老服务机构按照每床4000元给予补助,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市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服务床位达到22张,农村“五保”集中供养能力达到51%。安排5.1亿元,全面实施育龄夫妇免费孕前检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35.5万人获得奖励扶助。

——全市保障性住房支出176.1亿元,增长11.8%。落实市级预算资金54.8亿元,争取中央专项资金65亿元,继续推进公租房建设,完善配套设施,累计配租21万套,缓解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压力。拨付23亿元,支持新开工建设2.3万套廉租房,兑现租赁补贴,惠及9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筹集24.6亿元,补助19.7万户农村居民的危旧房改造,支持农民新村建设,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工矿、林业等棚户区改造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全市文化体育支出32.4亿元,增长9.4%。出台村文化活动中心运行财政保障标准,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延伸到村。安排2.3亿元,巩固运行保障机制,继续推进公益性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安排3.1亿元,支持文艺院团转制、文艺精品打造和广电网络整合,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安排1.1亿元,支持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及抗战遗址、三峡库区文物抢救、发掘与保护。落实1亿元,支持备战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举办第四届全市运动会,推进乡镇健身广场、村级农体工程、社区健身路径及登山步道建设,完善体育公共服务功能,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第四,兼顾公平效率,推动城乡 。坚持财力向区县和农村倾斜,注重分类扶持,着力扶助“三农”、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区县运行,进一步增强城乡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加大“三农”投入。全市“三农”支出712.8亿元,增长22%。拨付28.5亿元,落实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支持高标准农田和粮油、蔬菜基地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筹集扶贫资金17.8亿元,增长27%,推进整村扶贫和高山生态移民搬迁,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投入91亿元,推进大中型水库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改善堰塘、沟渠等农田水利设施,加强防汛抗旱能力建设,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拨付42.9亿元,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增加农村客运线路及班次,对村级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帮助农村居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奖补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引导金融资源服务“三农”。坚持财力倾斜,农村教育、社保、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得以保障。

——支持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安排转移支付19.7亿元,对生态功能区的社会事业发展予以补助。落实中央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和三峡水库库区基金等81.3亿元,支持移民安稳致富、长江两岸生态屏障建设、库区地灾防治及环境保护。拨付47.3亿元,修建污水管网和垃圾中转站,补助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安排2.3亿元,支持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拨付39.8亿元,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落实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支持天然林保护工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安排25.1亿元,推动企业环保搬迁,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安全生产,创建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城市。

——保障区县平稳运行。针对部分区县财政收入回落、支出刚性增长的困难,通过提前下达70%转移支付、加大资金调度力度和代垫偿还中央转贷到期债务等措施,防止了在建项目资金断链,支持了养老、医疗、津贴补贴、绩效工资及时足额兑现,保障了区县财政正常运行。全年市对区县各项补助总额达到1211.3亿元,增长13.9%,其中财力补助489.9亿元,比上年增加116.9亿元。中央民生政策专项用于化解教育、国企改革等遗留问题的62.3亿元已按既定用途全部落实到位。在财力下沉的同时,坚持分类扶持,提高万州、涪陵、黔江等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支持远郊区县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三峡库区、渝东南民族地区改变面貌,加快116个小城镇建设。区县最低人均财力提高到8万元以上,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民族地区的人均财力提高到10.9万元。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全市财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坚持科学理财,注重统筹兼顾,积极主动、稳健扎实地推进财政工作,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保障和支撑了重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财政实力大幅提升。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从577.6亿元增加到1703.5亿元,五年累计5469.5亿元,比上个五年增加4090.1亿元,年均增长31%;支出从1016亿元增加到3055.2亿元,五年累计9728.6亿元,比上个五年增加7141.3亿元,年均增长31.7%。全市基金预算收入从385.8亿元增加到1434.4亿元,支出从432.5亿元增加到1464.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8.9%和35.7%。财政实力的提升,为贯彻落实全市重大决策部署提供了有力保障。

扶持经济富有成效。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越是在困难之时越注重处理“取”和“予”的关系,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出口退税和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调节,有针对性地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及时兑现各类财税扶持政策,着力提振实体经济,帮助企业“过冬”。财政政策和资金的落实,促进了经济持续增长,为财政增收夯实了基础。

民生投入力度更大。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以及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环保、安全等,完善投入机制,坚持全市一般预算50%以上用于民生,支出从513亿元增加到1606亿元,五年累计6740亿元。教育、就业、住房、文化及生态环保等惠民政策更加完善、更重公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养老、医疗等提标扩面、覆盖城乡,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区县发展更趋协调。全市一般预算75%以上用于区县,市对区县财政补助从480.8亿元增加到1211.3亿元,五年累计4183亿元,比上个五年增加2918.3亿元。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超过2000亿元,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得以落实,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18个贫困区县的人均财力从3.8万元提高到10.4万元。“两翼”地区一般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增速高于“一圈”,“圈翼”的人均一般预算支出比从2007年的1.7:1缩小到1.2:1,人均财力比从1.8:1缩小到1.7:1,区县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缩小。

财政管理切实加强。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改革覆盖到所有市级预算单位。优化定额管理体系,加强预算刚性约束,年初预算到位率和支出均衡性得以提高。坚持量入为出、可持续的财政平衡观念,市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收支平衡、不打赤字。建立区县政府性债务统计制度和以负债率、债务率等为主要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近三年均对区县实施风险预警。注重审计、会计等监督检查结果的运用,预算会审、投资评审更见实效。深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乡财乡用县监管”和“村财民理乡代管”覆盖全市大部分乡镇。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范围扩大到83个市级部门。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水平进一步提高。

尽管这五年财政在总体规模、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清醒认识到,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差距大,仍然处在欠发达阶段,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以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求来衡量,全市财政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收入规模偏小,财力并不宽裕,财政总体实力仍然不强;区县间收入总量、人均财力差距较大,均衡性有待提高;部分区县政府性债务潜在风险不容忽视,管控工作还需加强;一些专款的使用较为分散,浪费、套取财政资金的现象仍然存在,资金使用绩效亟待提升。对这些困难和问题,下一步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3年预算草案

按照国务院《关于编制2013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和市委四届二次全委会精神,2013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围绕“ ”的总任务和“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大支持区县力度,有保有压,厉行节约,促进重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2013年预算拟作如下安排:

(一)全市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按照国务院有关编制地方预算的要求,2013年我市财政收支预算草案将由原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两部分,调整为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三部分。同时,代编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拟安排1650亿元,同比增长12.5%。加上按要求纳入年初预算统筹安排的中央补助收入并抵减上解中央支出后,可供当年安排的财力为2447亿元。支出相应安排2447亿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拟安排1480亿元,支出相应安排1480亿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拟安排100亿元,支出相应安排100亿元。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拟安排900亿元,支出拟安排763亿元。

(二)市级公共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市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拟安排660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税收收入412亿元,非税收入248亿元。相应安排市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60亿元。加上中央补助等839亿元,减上解中央24亿元,可统筹安排支出1475亿元,其中部分支出年度执行中将追加到区县。

安排257亿元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是在兑现西部大开发、出口退税和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同时,落实各项市级财税扶持政策和工业振兴、非公经济发展、商务发展、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发展实体经济;培育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支持特色效益农业,推动汽车、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现代服务业改革试点,发展金融、物流等各类服务业;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微型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支持科研机构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落实扩大城乡消费政策,支持电煤、成品油和粮食等物资储备;保障安全生产,推进节能减排。

安排607亿元促进民生持续改善。主要是继续坚持全市公共财政预算50%以上用于民生,确保中央和市里出台的各项民生政策落实到位;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教育支出的法定增长要求,发展职业教育,均衡基础教育,提质高等教育,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提高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扩大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范围,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和重点优抚对象保障水平;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支持主城大型居民聚居区和商务集聚区加快建设,继续推动老城区、零星危旧房拆迁改造;稳步推进公租房、廉租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农民新村建设和工矿棚户区、农村危旧房改造;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支持生态环境保护;支持推进桥梁隧道、公交场站、换乘枢纽以及污水管网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政设施建设。

安排478亿元助推区域 。主要是优化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区域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完善差异化分类扶持政策,鼓励主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经济发展,增强三峡库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动力,减少生态脆弱区县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及资源枯竭型城市财力保障水平;继续加大“三农”投入,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推进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支持水利、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继续加强市级中心镇、重点示范镇建设;完善转移支付分配体系,坚持财力向“两翼”和贫困区县倾斜,提高区县最低人均财力水平,促进区县可持续发展。

安排133亿元保障公共服务管理。主要是确保党政机关、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依法履行职能,推动立法、监督及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支持政法机关装备和信息化,以及消防安保和灾害应急救援建设,增强对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控制、紧急处置、救助保障等能力,提高治安综合管理水平;巩固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体系,推动疑难信访化解,支持构建一体化大综治格局,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执法和检测装备经费投入,维护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

(三)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拟安排850亿元,主要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和转让政府还贷道路收费权收入等。支出相应安排850亿元,其中:本级支出680亿元,补助区县170亿元。支出安排的重点是:成本性支出450亿元,主要用于征地拆迁补偿;社会事业发展支出129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大中型水库等建设以及农业土地开发、污染企业环保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支出161亿元,主要用于支持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发区及园区建设支出110亿元,主要用于两江新区、保税港区和各类开发区。

(四)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拟安排31亿元。主要包括国有资本经营利润收入、市属国有重点企业产权转让收入等。支出相应安排31亿元。支出安排的重点是:资本性支出18亿元,主要用于企业资本金注入;社会保障支出2亿元,主要用于企业“老工伤”人员购买工伤保险,部分“双解”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金补助;生态环保支出8亿元,主要用于政府购买污水处理服务;费用性支出2亿元,主要用于解决职工医保、职工安置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另专门安排1亿元作为支持微型企业的资金来源。

(五)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

根据险种缴费费率、社会平均工资以及社会保险扩面、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提标、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提高等因素,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安排900亿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09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49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1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5亿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6亿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拟安排763亿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511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228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5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15亿元,生育保险基金支出4亿元。

各位代表!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推进实施市第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意义重大。全市财政要正视财政运行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努力完成全年预算目标任务,为今后五年打下坚实基础。一是着力提升财政总体实力。要围绕全市发展战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壮大财政实力。二是着力促进 、可持续发展。要按照功能定位、自然禀赋等梳理对区县的扶持政策,发挥转移支付导向作用,做到公平与效率兼顾、保障与激励并重。要加强政府性债务管控,防范潜在风险。三是着力提高科学理财水平。要完善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推进预决算公开,健全“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与此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严格执行“三公”经费“零增长”,严格控制新建、改扩建楼堂馆所和单位房屋修缮,压缩会议、节庆、论坛等行政经费和一般性开支,力戒铺张浪费,将更多资金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

各位代表!新起点、新任务要求新的作为。全市财政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撑!

主办: 重庆市财政局版权所有

渝ICP备1900896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4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9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