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预算/决算 > 政府预算

重庆市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重庆市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是形势特别艰难、成绩来之不易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在持续34个月20%以上的高增长后,1至3月负增长,4月实现正增长,9月才达到两位数增长。全市财政既面临减收与增支的双重压力,又承担保增长与惠民生的双重任务。在市委的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下,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千方百计克服减收增支困难,经过努力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预算任务,有力保障了各项法定和重点支出,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全市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981.8亿元,完成1165.7亿元,增长2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81.8亿元(含国有资本经营收入37.8亿元),增长18.1%;基金预算收入完成483.9亿元,增长25.4%。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165.7亿元,加中央补助、地方政府性债券发行收入、上年结转等1145.4亿元,减上解中央19亿元后,全市支出预算由年初1351.7亿元变动为2292.1亿元,实际完成1806亿元,增长24.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317.4亿元,增长29.7%;基金预算支出完成488.6亿元,增长13%。当年收支平衡。
  (二)市级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一般预算(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2009年市级收入预算244.5亿元,完成268.9亿元,增长14.8%。支出年初预算281.8亿元,加增加的中央补助等转移性收入342.6亿元、当年超收24.4亿元、上年结转189.3亿元,减增加补助区县等转移性支出283.6亿元,支出预算变动为554.5亿元,实际完成372.4亿元,增长24.1%。当年收支平衡。
  基金预算。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2009年市级收入预算227.8亿元,完成297.7亿元,增长20.5%。支出年初预算158亿元,加增加的中央补助等转移性收入29.6亿元、当年超收69.9亿元、上年结转74.2亿元,支出预算变动为331.7亿元,实际完成259.4亿元,增长12.4%。
  一般预算超收24.4亿元中,税收超收14.6亿元,主要用于确保法定和重点支出需要、兑现新增财政扶持政策、支援崇州灾后恢复重建等;非税超收9.8亿元,主要用于二级公路贷款还本付息、耕地占补平衡、政法维稳等。基金超收69.9亿元,主要用于补偿征地成本、城中村和廉租房建设等。
  (三)预算执行特点
  第一,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应性调控措施,全力支持提振经济,财政收入止跌回升。
  把保增长作为提振经济的首要任务,兑现西部大开发及结构性减税政策90亿元,缓降养老、医疗保险缴费率和取消、停征6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减轻企业负担50.4亿元。
  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工具,调节经济运行,刺激经济增长,为止滑促增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一是保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新增设立并足额落实5亿元提振经济特别专项资金。拨付11.5亿元,推动汽摩、装备、重化工等支柱产业和信息、风电等新兴产业发展。调度资金支持重钢等重点企业搬迁和改制上市。落实1亿元专项补贴,为中小企业新增流动资金贷款75亿元。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全市科学技术支出17.2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市级应用技术研发投入增幅由20%提高到30%。落实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安排7.5亿元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二是促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中央投资91.7亿元全部下达,落实市和区县财政配套资金82.4亿元。注入市级投资集团47.2亿元,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及公益性项目建设。安排30亿元,扶持市级开发区和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发展。拨付2.8亿元,支持外贸、进出口、农业3家担保公司增资扩股,鼓励金融机构落户及金融要素市场建设。三是扩内需,刺激居民消费。减征房屋交易契税16亿元,促进房地产市场回暖。拨付家电、汽摩下乡财政补贴6亿元,兑付率居全国前列,拉动农村消费38.1亿元。安排2亿元用于电煤和粮油储备。拨付1.4亿元对成品油调价后公益性行业给予补贴。四是活流通,打造开放高地。落实出口退税34亿元。拨付3.1亿元,兑现出口企业技改奖励,支持服务外包、国际市场开拓和口岸物流业发展。加强财税、金融扶持政策衔接,吸引重大IT项目签约落户。投入3.6亿元,加快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和“三都”建设,实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基本全覆盖。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效应的持续释放,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带动了财政收入止跌回稳。与此同时,各级财税部门加强税源动态监控分析,维护税制秩序,依法应收尽收,税收收入增幅列全国第6位。加强土地储备出让管理及收入征管,有力促进了征地拆迁、园区开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发展。区县收入形势趋好,30个区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20%,“两翼”增幅首次超过“一圈”,分别高于“一圈”和全市9.3、12.9个百分点,提速发展的态势明显。
  第二,着力改善民生,民生投入保持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一半以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把保增长与惠民生结合起来,针对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帮扶体系。全年财政民生支出682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51.7%。一是稳定和促进就业。将保就业作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全市就业支出15亿元,比上年增长23.3%。拨付6.7亿元,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职业培训等补贴。安排2.3亿元,设立青年创业基金,补贴高校毕业生见习和培训,支持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提高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比例。落实3.4亿元,补助部分国有改制企业职工经济补偿金、生活费和社保费。落实待岗培训和困难企业稳岗补贴。失业保险金待遇月人均补贴标准提高100元。二是社保待遇提标扩面。全市社会保障支出213.7亿元,比上年增长33.5%。落实22.7亿元,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征地农转非和城镇超龄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筹集23.9亿元,将90万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启动三峡库区淹没移民农转非人员参加养老保险。15个区县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落实23亿元,提高城乡低保补差水平。安排11.2亿元,提高农村五保人员最低供养标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提标15%以上。筹措1.5亿元,支持新建和改扩建159所乡镇敬老院。三是增强城乡教育均衡性。全市教育支出194.5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安排32亿元,率先在全国兑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落实26.6亿元,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中小学生均定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500元和300元。整合5.6亿元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投入11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和高校学生,免除城乡低保家庭高中生学费。拨付3.5亿元,促进高校“三重”建设,改善示范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办学条件。四是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全市医疗卫生支出76.8亿元,比上年增长48.8%。补助19.7亿元,实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将高校全日制学生纳入医疗保险。安排7.4亿元,落实关破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将国有企业“双解”人员等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拨付12亿元,补助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补种乙肝疫苗等重大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儿童规划免疫实现城乡全覆盖。筹集2.5亿元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支出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五是加大扶贫帮困力度。落实扶贫资金8.7亿元,比上年增长36%。重点支持266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和劳动力培训,新增5个扶贫片区开发试点县和70个贫困村村级互助金试点,完成生态移民搬迁3万人。补助12.9亿元,缓解三峡库区及大中型水库移民家庭生产生活困难。安排2亿元,补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乘车和学生优惠乘车。完善救灾应急机制,及时拨付4.4亿元,支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甲型H1N1流感防控和疫苗采购等。筹措资金5.7亿元,继续实施对口支援崇州灾后恢复重建。六是推动生态环保建设。全市环境保护支出54.5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安排18.2亿元,推进污水管网建设,保障垃圾处理厂正常运营,支持餐厨垃圾应急处理。投入11.2亿元,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重点次级河流整治。
  第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强统筹调度,保障全市重大战略部署顺利推进。
  将落实市委三届四次、五次全委会精神,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整合打捆、动态平衡、引导社会投入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确保重大决策落实到位。一是落实49.5亿元,加快主城区、农村危旧房和工矿棚户区改造,支持巴渝新居建设和主城居住小区综合整治。筹集19.5亿元,廉租住房保障从“双困”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拨付78.6亿元,推动高速公路、铁路、机场、轨道交通等建设提速。筹集18亿元,支持内环外移,并在西部率先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落实35亿元,全面推进森林工程,启动长江两岸森林工程示范段建设,支持林权制度改革。投入30.2亿元,健全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体系,支持反恐应急和化解信访突出问题,保障政法机关履行社会维稳职责。推进十大公共医疗卫生项目建设。补助区县2.1亿元建设中小学塑胶运动场。落实6.2亿元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公共体育设施,支持十一届全运会等重大赛事参赛及后备人才培养。二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立足城乡统筹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全年用于“三农”资金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6.5%,确保“三个明显高于”和教育、文化、卫生新增经费的70%以上用于农村。发放32.8亿元,兑现种粮农民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等。拨付44.5亿元,加快骨干水源、人畜饮水安全、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7.5亿元扶持现代农业,鼓励区县发展特色产业,支持粮油品种改良、良繁体系及蔬菜、果园基地建设。贴息8890万元引导银行贷款15亿元,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安排2.3亿元,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村现代服务体系建设。筹集3亿元,对农村便道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予以奖补。拨付4.4亿元,落实村干部补贴和村级组织办公经费,促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乡镇人才队伍等建设,提升基层组织运转保障能力。三是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全市文化与传媒支出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7%,确保对文化的投入增幅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拨付1.9亿元,助推文艺院团发展,购买演出场次,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和人文社科研究。筹集1亿元支持设立文化担保公司和创建宣传文化基金会。落实2.8亿元,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农家书屋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安排1.4亿元,补助28个公益性庆祝馆、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加快自然博物馆建设,保障大剧院开馆运行。投入1.1亿元,支持第二届重庆文化艺术节及国庆60周年系列活动等开展。
  第四,着眼改革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健全规范财政管理体制,提高科学理财、服务大局的能力。
  将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作为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的落脚点,以改革促管理,以管理增效益,努力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理财水平。一是统筹兼顾分类扶持。坚持财力下沉区县,全年市级开支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24.2%。市对区县各项补助总额达到660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区县最低人均财力提高到4万元以上。加强分类扶持,落实“两翼”发展专项资金,市以上转移支付额占“两翼”区县一般预算支出的80%以上。拨付郊区县社会事业发展资金7.75亿元、区域性中心城市补助1.4亿元、市级中心镇和重点示范镇补助1.7亿元,多层次提升城镇功能。二是深化财税改革。推进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安排13.9亿元,启动分类负担、全额保障的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市级和部分区县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区县由18个增加到23个。实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的单位现金使用量下降52%。创新传统分配模式,建立财政涉农专项资金招投标制度。三是优化理财举措。认真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零增长,将节约的资金1亿元全部用于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引导功能,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启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结构。落实市级奖补资金,化解区县乡镇政权建设债务3.8亿元。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强化政府外债风险管理。四是依法加强监管。严格按照《预算法》、《重庆市市级预算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大财政信息公开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投资评审拓展到绩效评价等领域,全年审减59.5亿元。制定会计基础工作实施细则,规范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秩序,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查处会计核算不实6.1亿元。对扩大内需资金落实情况实施重点督查,清理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服务性收费,“小金库”治理查处违规金额6695万元。
  2009年,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鲜明,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同时也要看到,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财政运行既面临一些长期性的困难和矛盾,也存在着一些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问题,反映为: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平衡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区域发展协调性有待增强,“两翼”财政实力还需壮大;区县政府性债务增长较快,风险预警机制亟需建立;财政资金监管还需加强,使用绩效有待进一步提升等。为此,全市财政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加快自身改革发展,解决好事关发展全局的薄弱环节和重大问题。
  二、2010年预算草案
  今年,是促进经济全面复苏的关键之年,预计宏观经济形势将总体企稳向好,发展的有利条件增多。但同时也要看到,影响经济回升的因素还存在不确定性,财政收入仍难恢复高位增长,政策性新增支出需求依然较大,做好2010年财政工作面临较大的考验。全市财政要密切关注财经运行态势,科学谋划,妥善应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2010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及对全市财经形势的分析,2010年预算编制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为总纲,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全市发展重大战略决策,统筹兼顾有保有压,厉行节约优化支出,支持西部一流开放环境打造,推动城市建设提速,加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民生改善和振兴“两翼”。2010年预算拟作如下安排:
  (一)全市收支预算草案
  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727亿元,增长13%。加中央补助收入减上解中央支出后,可供当年安排的财力为1163亿元。支出相应安排1163亿元,比上年支出预算增长27%。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拟安排42亿元,支出相应安排42亿元。
  基金预算。收入拟安排534亿元,支出相应安排534亿元。
  (二)市级收支预算草案
  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288.8亿元,增长13%,其中:税收收入207.2亿元,增长15%;非税收入81.6亿元,增长8.3%。加转移性收入468.4亿元,收入总计757.2亿元。收入总计减上解中央20.5亿元,补助区县414.5亿元,本级支出拟安排322.2亿元,增长17.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6.4亿元,增长4.6%;公共安全支出26.8亿元,增长10.6%;教育支出37.7亿元,增长25%;科学技术支出5.3亿元,增长28.3%;文化体育支出3.6亿元,增长1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3.9亿元,增长18.2%;医疗卫生支出8.1亿元,增长22.7%;环境保护支出5.3亿元,增长17.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3.6亿元,增长6.8%;农林水事务支出13.8亿元,增长15.5%;交通运输支出13.4亿元,增长17.4%;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17.4亿元,增长17%;政策性扶持和重点建设等支出43.4亿元,增长9.2%;预备费3.5亿元,占当年一般预算支出的1.1%。上述支出预算确保了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及社会保障、政法维稳等法定和重点支出需要。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拟安排9.7亿元,其中:工商类企业上缴利润8.3亿元,投资类企业上缴利润1.4亿元。支出相应安排9.7亿元,其中: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3亿元,环境保护等支出6.7亿元。
  基金预算。收入拟安排297.2亿元,与上年完成数持平。补助区县土地出让金等85亿元,本级支出拟安排212.2亿元,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94.3亿元,交通运输、文化体育等支出17.9亿元。
  (三)支出安排重点
  根据市级预算草案,2010年支出重点用于五大方面: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为重点,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扶持举措,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安排24.8亿元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主要是支持笔记本电脑基地建设,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整合专项资金,做大汽摩、装备制造、能源等支柱产业;增加物流专项补贴,提升现代物流功能;落实金融机构落户奖励,注入资本金支持股份转让中心等金融要素市场建设;扶持现代农业,支持区县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安排42.7亿元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增加应用技术研发投入,注入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污染企业环保搬迁和高危行业“四小”企业关闭,落实重点项目节能技改和建筑节能奖补资金;支持提高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推进重点次级河流整治和排污权交易试点。
  ——安排17.1亿元扶持企业发展壮大。主要是加大贷款担保贴息力度,注入担保公司资本金提升融资功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支持市属国有重点企业改制上市,推动国有资本做大做强;继续执行西部大开发、增值税转型及缓降社保费率等税费减免政策,帮助企业轻装上阵。
  二是扩大投资消费方面。充分发挥投资、消费双向拉动作用,用好用足地方政府债券和扩大内需中央投资,活跃城乡市场,扩大内外需求。
  ——安排176.6亿元推动城市建设提速。主要是统筹税费和基金收入,加快高速公路、铁路、轻轨、换乘枢纽等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设配套费标准,支持街道小区环境整治和主城区路桥等市政建设,改善城市面貌;加大基本建设资金投入,支持重大公益性项目建设。
  ——安排96.9亿元扩大城乡消费需求。主要是兑现家电、汽摩下乡和新能源汽车补贴;支持旅游资源开发、特色项目营销和精品线路打造;促进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建设;保障粮油储备及市场供应;增加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和退耕还林补贴;加快危旧房、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推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和巴渝新居建设;支持低收入购房困难群体公共租赁房保障。
  ——安排33.5亿元加快内陆开放进程。主要是扶持高水平招商引资项目开展;落实出口退税、出口企业技改奖励等政策;推进服务外包和出口加工基地建设;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加快航空、港口等口岸经济发展;支持两江新区功能规划;促进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建设。
  三是支持社保就业方面。着眼提标扩面建机制,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安排94.7亿元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主要是支持15个区县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实现库区移民农转非养老保险全覆盖;补助国有企业“双解”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继续提高城镇企业职工、农转非及超龄人员养老金待遇;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提高城乡低保、孤残儿童及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开展城乡困难群众救助和低收入人员“两节”送温暖活动;新增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安排36.3亿元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要是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免费为居民提供健康档案、规划免疫等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儿童补种乙肝疫苗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现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及城乡孕产妇婴儿保险全覆盖;支持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和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
  ——安排18.2亿元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和就业重点企业贴息力度;落实待岗培训和困难企业稳岗补贴;完善低保和就业政策联动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创业;推进市属国有企业人员分流安置;实现人力资源市场和基层社保平台信息联网全覆盖。
  四是繁荣社会事业方面。支持教育、文体、人才培养、公共安全等社会事业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安排85.2亿元促进教育优先发展。主要是巩固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建立学生饮用健康奶市对区县奖补机制;补助区县提前完成塑胶运动场建设;免除农村贫困生和涉农专业中职学生学费;加快中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和民办高校建设;提高高校生均综合定额标准。
  ——安排13.4亿元推动文体事业进步。主要是加快社区文化设施和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覆盖;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文艺精品创作和哲学人文社科研究;保障公益性文化场馆和体育场馆建设运行;支持市第三届运动会举办和竞技体育发展;促进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和群众体育普及。
  ——安排99.2亿元强化公共服务管理。主要是保障党政机关履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责;支持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社会团体事业发展;促进人才引进培养和对外交流;深化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增强案件侦破、依法审理和反恐处突能力;支持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加强安全生产、食品卫生检测和流通市场监管。
  五是统筹区域发展方面。遵循市与区县25:75分配格局,坚持分类扶持,强化激励约束,增强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安排191.5亿元提高保障水平。主要是财力下沉,进一步发挥转移支付均衡性作用;完善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机制,逐步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村干部补贴和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最低保障标准,实现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
  ——安排66.1亿元夯实内生动力。主要是支持“一圈”做强园区经济;兑现三峡电站税收返还等库区政策;加大民族地区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两翼”市级税收增量全额补助;推进“两翼”农户&nbasp;;免除区县扶贫配套加快整村脱贫;支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村社便道建设;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实施生态区域保护转移支付。
  ——安排41.4亿元拓展辐射功能。主要是推进内环外移和优化布局,提升主城发展空间和辐射带动力;落实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专项资金,强化综合服务功能;31个郊区县社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增加到9.3亿元,推动公共设施建设提速;落实101个市级中心镇和4个重点示范镇补助,增强综合承载和集聚效应。
  为确保完成全年预算目标任务,全市财政要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一是开源节流。一般预算、基金预算“两手并重”,夯实财力基础,做大收入规模。继续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零增长,严控会议、车辆、出国、招待等一般性支出,努力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统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历年结余,纳入部门预算滚动安排。二是强化管理。建立区县政府性债务统计评价预警体系,动态监控债务风险。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服务性收费,将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纳入非税收入征管。加强文化、体育等重大公益性场馆资产管理。强化会计基础核算。制定财政监督条例,加大对重大财税政策、政府性投资和专项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管力度。三是提升绩效。加强预算控制,对财政资金安排项目严格实行预算评审,对货物、工程、服务实行政府采购。完善预算支出评价体系,制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办法。拓展涉农专项资金招投标分配范围,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形势新任务给财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市财政要积极主动作为,科学统筹安排,圆满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为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主办: 重庆市财政局版权所有

渝ICP备1900896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4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9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