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预算/决算 > 预算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1—6月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2023年7月25日)

——2023725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姜国杰

市人大常委会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202316月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65.3亿元,增长14.4%。其中,税收收入779.4亿元,增长21.8%,增幅较大主要原因是上年同期大规模留抵退税形成低基数。非税收入385.9亿元,增长1.9%。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78.4亿元,增长2.1%,教育、科技、卫生健康、农林水等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60.7亿元,下降16.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01.8亿元,下降18.3%,降幅较大主要原因是受房地产市场影响,土地交易减少。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66.5亿元,增长3%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9.8亿元,下降24.5%。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5亿元,下降54.6%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121.7亿元,下降2.2%。分险种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43.3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347.1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5.6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5.7亿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161.4亿元,增长4.7%。分险种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829.4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307.4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13.6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11亿元。

(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2.8亿元,增长20.3%。其中,税收收入284.2亿元,增长36.3%。非税收入108.7亿元,下降7.9%经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调整预算数(以下简称预算数,若无调整,则为年初预算数,下同)为735亿元,完成预算的53.4%。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88.4亿元,增长2.4%。预算数为1715亿元,完成预算的51.8%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72亿元,下降24.9%。预算数为877亿元,完成预算的31%。其中,市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35.3亿元,下降27.5%。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42.1亿元,增长2.2%。预算数为797亿元,完成预算的30.4%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5亿元,下降17.2%。预算数为25亿元,完成预算的22.2%。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2亿元,下降34.6%。预算数为19亿元,完成预算的6.1%

二、上半年财政主要工作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市政府加强统筹调度,突出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工作导向,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打好稳增长、促投资、调结构、保民生、防风险组合拳,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加大财力统筹,保障重大战略任务。构建集中财力办事的财政支撑体系,加强资金资产资源统筹,发行新增政府债券932亿元,确保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落地见效。16月,投入920.7亿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加快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恩施—广元国家高速公路万州至开江段、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等标志性工程建设,支持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等产业协同发展,强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投入32.3亿元,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密铁海联运班列,增强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国际航空网络的衔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投入42.1亿元,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质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创新高地,推动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产教融合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电子芯片、绿色低碳、先进制造等核心技术攻关。投入53.4亿元,支持城市更新提升,深化“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持续推进陶家隧道、茶惠大道、新燕尾山隧道等项目建设。投入110亿元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区,开通运营轨道交通5号线北延伸段、9号线二期、10号线二期,全市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投入182亿元,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农林水事业发展,支持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三条底线”,推动蔬菜、麦制品、柑橘、榨菜等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投入92.8亿元,促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三峡库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支持“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二)注重政策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组合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工具,支持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动能。落实税费支持政策,通过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等,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投入41.5亿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稳产促增,推进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计划。出台“技改专项贷”“渝贸贷”政策,支持传统企业设备更新和智能化改造,缓解中小微商贸企业融资压力。投入4亿元,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网红都市、夜市经济等本土特色品牌。聚焦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商品,开展成渝双城消费节、“爱尚重庆”系列活动,持续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实施外贸企业“走出去”费用成本补贴总部贸易转口贸易龙头企业奖补等政策,助力海外市场开拓。投入4.6亿元,落实好风险补偿、融资担保贴息贴费、上市挂牌企业奖补等政策,创建普惠金融示范区,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上半年新增融资担保规模130亿元,支持33家企业上市挂牌和再融资,助力1.37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创新创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破除政府采购领域地方保护、隐性门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聚焦群众所盼,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人民至上,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实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投入24亿元,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支持“就在山城·渝创渝新”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延续实施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出台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扩岗补助等措施,鼓励引导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就业,推动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发展。投入441.9亿元,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加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推进重庆中医药学院建设。投入260亿元,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落实疫情防控经费,将居民医疗保险、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分别从610元、84元提高到640元、89元。投入28亿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农村危旧房改造。投入59亿元,加强社会保障,及时兑现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儿等群体救助资金,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3.8%,确保养老金足额发放。继续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四)兜牢风险底线,确保财政平稳运行。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好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关系,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持续推动财力下沉,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16月下达区县转移支付1400亿元,进一步充实基层财力。完善“三保”风险防控机制,加强“三保”预算审核、运行监测、库款保障等各环节管理,及时发现处置潜在风险隐患。开展“三保”承受能力评估,继续安排重点关注区县“三保”财力补助,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完善新增政府债务限额分配机制,做到举债同偿债能力相匹配、融资与收益水平相平衡,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保障区县合理融资需求。建立专项债券项目管理成效指标,定期考核晾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16月,全市专项债券支出进度达到70.3%、超过序时进度,总体较快、效果良好;及时足额兑付法定债务本金324亿元、利息171亿元,未发生政府债务违约事件。积极化解存量债务,统筹财政资金、“三资”盘活收益等,逐步化解隐性债务。指导区县规范开展债务展期、重组,优化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接续到期债务。

(五)深化管理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坚持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一体推进,着力提升资金效益和政策效能,持续提高财政治理水平。突出绩效导向,加强重大政策、重点项目绩效管理。上半年,在完成2022年度全市224家一级预算单位约7000个项目绩效自评全覆盖的基础上,选取30家预算单位进行调研核查。对文艺院团激励引导专项、重大赛事备战专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等11个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加强激励约束,形成闭环管理。强化财会监督,聚焦财经领域重大案件查处、财经纪律重点问题整治、会计评估行业专项监督等重点领域,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按照中央改革要求,对财政收入划分和开发区财税政策开展调研评估和测算,稳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

总的来看,上半年全市财政运行平稳,呈“紧平衡”特征。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财政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今年税收收入恢复性增长,主要原因是去年的低基数,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土地收入持续下滑,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期,恢复市场信心仍需一定时间,不确定性较大,财政收入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二是财政支出刚性增加。财政支出规模仍持续增长,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支出,刚性特征明显,“能上不能下”。落实重大战略任务,需要加大财力投入。收入减少、支出增加,预算平衡难度持续增大。三是绩效管理仍需提升。一些部门绩效理念仍未树牢,“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一些项目实施前,没有进行充分论证,导致“钱等项目”,资金闲置。一些项目资金绩效目标设置偏低,甚至难以量化细化,没有体现“跳一跳、够得着”的要求。四是财政风险不容忽视。一些区县招商引资承诺过高、聘用人员规模较大、违规铺摊子上项目,挤占“三保”财力空间。同时,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付息压力逐渐上升,导致财政运行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更好地配置财政资源、提高资金效益、提升政策效能、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增长,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财力支撑。

(一)千方百计抓开源。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围绕全市产业链图谱,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成长性好、示范带动强、财税潜力大的重点产业和优质企业,推动招商引资更加注重亩产税收等关键指标,持续壮大财源基础。努力完成全年收入预期,加强税收征管,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引导房地产市场预期,优化土地出让时序、规模和结构,稳定土地收入。加大“三资”盘活力度,积极向内挖潜,对存量闲置资产进行清理确权,通过出租出售、股权转让、资产证券化、发行基础设施REITs等多种方式,分步实施“三资”盘活。全力争取中央支持,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加大政策对接、项目储备,深化央地、部市合作,争取中央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集中财力保重点。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出台新一轮西部陆海新通道支持政策,保障“抓项目促投”专项行动,支持经济企稳恢复提振,整合梳理“大事要事清单”,加强“项目池”与“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平衡对接,保证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强化财政科技经费和任务统筹,保障好基础研究,支持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经费需求,提升科技投入效能。紧扣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重点任务,整合产业专项资金,优化奖补政策,变“分散式补助”为“重点项目扶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产业结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扎实推进数字重庆建设,推动政务数字化项目由分散建设向集中管理转变,提升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域治理体系数字化重塑。

(三)加力提效强管理。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严把预算追加、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关口,严禁违规建设楼堂馆所,严控“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差旅、培训、调研、论坛、庆典等公务活动,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加强绩效引领,以问题为导向,完善绩效管理制度,推动绩效管理走深走实。谋划部署2024年预算编制,对部分新增重大项目实施绩效再评估,把好项目入库关,加强绩效目标审核,切实提高绩效目标编制质量。建立审计、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挂钩机制,压实预算单位主体责任,合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持续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研究出台我市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逐步规范收入划分、增强市级统筹能力、均衡区域财力分布、提升基层保障能力。优化开发区财税扶持政策,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体系,支持全市重点开发区域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财会监督,做好财会监督与其他监督有机贯通,推动实现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协同监督,凝聚监督合力。

(四)精准施策防风险。坚持“三保”优先,持续完善预算审核、压力评估、重点关注、倾斜补助、专户调度、跟踪监测、兜底救助等全链条“三保”机制,动态排查区县运行风险,切实兜牢基“三保”底线。规范区县财政管理,严禁违规兑现招商引资政策,严控聘用人员规模,严管新增财政暂付款、超预算无预算拨款等违规行为。强化政府债券项目管理,多跨协同,建好用好政府债券项目库,组织常态化申报,实施规范化审核,切实提高债券项目成熟度、收益性,从源头上防范债务风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保持高压严管态势,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发现一起、问责一起。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附件:重庆市202316月预算执行情况表


主办: 重庆市财政局版权所有

渝ICP备1900896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4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9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