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重庆构建财政资金管理“高压线” 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7月8日,记者从市财政局了解到,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粮食安全,我市计划2023年至2024年,投入285亿元增发国债等资金实施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中型水利工程、森林草原防火、气象基础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亿元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建及改造提升316万亩高标准农田,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22万亩,农业特别是粮食稳产丰产的基础明显增强。以永川区为例,该区大胆探索“自建+自营”“代建+自营”“代建+全托管”等多种高标准农田建设运营新模式,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5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4万亩。仅吉安镇寒泸村一地,通过采取“自建+自营”的模式,实施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1270亩。测算显示,2023年寒泸村共收入161万元,除去生产成本、土地租金、分红126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34万元,带动农民务工增收34万元。
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藻渡水库、跳磴水库、向阳水库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有序推进,河湖生态治理显著,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进一步提升。比如,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创新建管机制,探索采用设计、采购、施工一体的EPC总承包模式,引进全国知名监理单位构建监理联合体,建立施工全过程咨询服务机制,保障工程高品质建设,成为重庆市率先引入“环保管家”服务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
森林草原防火方面,全市51个项目均已开工,防火道路总长度2792公里,生物阻隔带总面积23万亩。比如,奉节县利用增发国债发展本地区林业建设,支持重点区域林区阻隔系统建设,拟新建森林草原防火道路390公里,改造78公里,森林草原生物防火阻隔带681公里,面积4万余亩,建设覆盖33个乡镇、街道、林场的林区路网系统。
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市建成209套危岩气象观测站、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建设工程和一批气象大数据基础云平台,气象预报精细度空间分辨率由2.5公里提高到0.5公里,时间分辨率由1小时提高到5分钟,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从40分钟提前至63分钟,基本建成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不仅如此,我市在沙坪坝探索数字气象融入数字重庆建设的基础上,以“知天·数字化防汛决策系统”为蓝本,融入三级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积极参与打造多跨协同、三级贯通的数字化示范工作场景。
市财政局表示,为进一步管好、用好项目资金,该局立足十四个“严”字,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即:严格执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规定开展采购活动;严格遵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严禁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违规拨付、长期闲置资金;严禁将资金用于发放工资、养老金等经常性支出;严禁将资金用于楼堂馆所、形象工程和不必要的亮化美化工程等;严禁用超计划、超合同、超进度支付项目款和以拨代支等形式违规拉高支出进度;严禁不合规使用、超规定范围使用资金;严禁违规将财政资金调入财政专户或拨付至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代管资金账户;严禁违规将资金拨付至地方融资平台或中转支付到最终收款人;严防出现拖欠工程款,已完工项目要按规定及时办理竣工验收和价款结算;严格遵守穿透式债务风险管控要求,防止新增隐性债务;严格逗硬考核,检查结果与绩效评价、资金分配和相关试点工作安排直接挂钩;严肃处理贪污侵占、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力求通过竖起这十四条“高压线”,用好、管好财政资金,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更好地惠及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