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长江清水永续东流
重庆市财政局
▲万州区武陵镇禹安江湾岸线生态修复项目
山水工程是一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改革实践创新工程,关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重庆位于“三区四带”的长江重点生态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最后一道关口。重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支持实施重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域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工程,系统修复广阳岛、铜锣山、跳蹬河、皇华岛等山水生态环境,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域工程入选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公布的中国十大特色生态修复案例,广阳岛和铜锣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石柱三星乡土地综合整治
高站位高标准推动山水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要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树牢上游意识、履行上游责任、强化上游担当,高站位高标准推动山水工程。
谋划“一盘棋”。全面、完整、准确把握山水工程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和左右岸,打破以往“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的局面,实现统筹兼顾、整体施策、系统治理。山水工程是一项点多面广、多层级跨部门的系统工程。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班调度,精细制度,目标化清单式推进。市政府将山水工程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区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与区县领导班子考核挂钩。市委改革办将山水工程纳入市级重点改革,每季度调度。市区两级和跨部门联席协同,集中精力解决难点、卡点问题。财政部重庆监管局强化源头监管,确保项目资金绩效。形成了市委市政府部署领导、市级部门协同配合、区政府组织实施、财政部重庆监管局靠前监管的“一盘棋”推动机制,凝聚了工作合力。
实施“一张图”。按照“山为骨、水为脉、林田湖草为肌体”的思路,聚焦长江水生态和水环境问题,以工程项目布局“一张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工程选择三峡库区的咽喉和腹心部位,设计考虑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兼顾生态保护修复整体性和系统性,实施了区域生态系统治理、矿山生态修复、沿线地质灾害防治、水环境保护治理、国土绿化提升、土地整理与土壤污染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
资金“一个池”。整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业等多部门资金,多方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了国家资金引领、地方财政整合、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资金池,保障项目“水到渠成”。实施期间,严格对照“一张图”实施方案,用足用好中央资金;市级资金转移支付分配时,倾斜支持项目所在区县,优先保障纳入实施计划的项目。工程涉及区在年度预算中优先保障专项预算。围绕生态修复治理,以政府匹配资源或转让特许经营权等方式,针对污水处置、雨污管网厂建设改造、垃圾处置等有收益、可市场化运作的项目,通过EOD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龙河流域丰都段生态廊道建设
走出一条“三生共赢”发展之路
山水工程有效解决水环境恶化、矿山地质损毁等突出生态问题,实现“山青、水绿、林茂、田良、湖净、草盛”治理目标,走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发展之路,直接惠及重庆城区1000万市民和三峡库区百万移民。
生态修复路。通过实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域工程,完成土地整治8070公顷、矿山治理994公顷、湿地保护42公顷、营造林55万亩、森林覆盖率超42%,遏制了生态退化;长江嘉陵江重庆段水质持续Ⅱ类,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守住了“一江清水东流”,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完成缙云山、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华蓥山等7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的落图勘界;合理布局8个野外监测点,开展黑叶猴等国家重点野生动物调查研究;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广阳岛完成修复超300万平方米,引来中华秋沙鸭等300余种动物觅食休憩,岛内植物从383种增加到594种,构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江画卷。
生产发展路。积极探索创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路径,挖掘山水工程带来的生态价值和外溢效应,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激发参与各方的内生动力。将废弃矿坑作为城市建设弃土有偿回收地,依托市农村土地交易所实现遗留废弃矿山复垦指标交易4.5亿元,既消纳了建设弃土,又回填了废弃矿坑,还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领域,实现多重效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原则,推动生态保护区建设用地复垦成林,形成生态地票,待成林达标后形成“林票”二次交易,实现交易6168亩、金额超12亿元。建立森林覆盖率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中心城区向远郊区县购买 森林指标,推动区域间森林覆盖率指标实现交易约9亿元。
生活改善路。 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发挥长江流域生态资源优势,探索“生态修复+旅游”“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等新发展模式,发展文旅民宿、森林康养等新型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如,重庆市渝北区巴渝乡愁项目探索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与国土空间优化相结合,综合运用“村域小挂钩”、集体土地作价入股等用地政策,吸引社会资本5000余万元,实现农村集体及农民增收。九龙坡区等探索土地整治系统化、生态化,有机结合田块整治、村庄整治、基础设施配套、“四旁”植树等工程,规划实施非硬化道路+缓冲带、田+塘+池+沟、林+村等,畅通村域整体生态景观廊道,兼顾基础设施的生态化,提升整体生态效益,建成152公顷城市周边粮油产业发展基地。项目整合自然资源、农业、交通、水利、乡村振兴办等部门资金7365万元,共同保障项目实施。通过实施重钢污染工业场地土壤修复后出让,获得土地出让收益14.5亿元,助推“退二进三”实现转型升级。
▲忠县皇华岛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
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效推进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抓资金统筹。抓牢整合这个“关键点”,进一步统筹资金、形成合力。山水工程实施以来,财政部加大对地方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引导地方将生态环保领域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统一整合到山水工程中来,一体推进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彻底改变分散投入、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下一步,重庆财政将继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资金整合,集中财力支持修复工程推进。同时,积极探索创新资金投入模式,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吸引更多社会和金融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共同守护长江母亲河。
抓考核引导。用好考核这根“指挥棒”,进一步提升绩效、长效管控。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委,加强对地方开展修复工程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制度政策体系,构建全流程管理的制度办法,形成了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下一步,重庆将下功夫做好修复治理的“后半篇文章”,加强后续管护常态化、长效化,确保修复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同时,严格落实中央要求,加强监管和考核,开展项目跟踪问效和动态监管,确保财政资金花出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