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无障碍 关怀版 |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财政动态>部门动态

2022年一季度重庆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日期: 2022-04-27 来源:重庆财政


2022年4月27日,重庆市财政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一季度全市财政收支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王银川: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前几天,市政府新闻办发布了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大家都知道,财政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之下的财政,一季度状况怎样,运行稳不稳,这就是今天发布的主题。我先从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四本预算的角度,作一个总的介绍。

第一本是一般公共预算

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2.2亿元、同比增长1.1%,总的来说保持了“稳”的态势。市、区县两级差不多,市级同比增长1.4%、区县级同比增长1%。

在这种态势下,我们的支出如何落实中央积极财政政策,适当地靠前发力,反映在数据方面,大家可以看到,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32.3亿元,同比增长9.7%,相对而言是比较高的数据。

从重点领域的支出看:

教育支出234.6亿元,同比增长10%。

科技支出18.1亿元,同比增长25.3%,增长比较快,主要是兑现去年市里面出台的科技创新财金30条政策,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奖补和直接支持。

节能环保支出48.5亿元,同比增长11.7%。

交通运输支出84.8亿元,同比增长31.5%,增幅比较高,主要是为了提速推进交通强市建设,全力推动交通领域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形成投资放量。

城乡社区支出86.6亿元,同比增长4.8%。

农林水支出60.8亿元,同比增长8.9%。

社保就业支出278.1亿元,同比增长4%。

卫生健康支出112.4亿元,同比增长5.7%。

住房保障支出41.8亿元,同比增长9.1%。

这本预算,从支出方向来看,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这本预算的支出大量是民生支出,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直接投向民生的资金接近100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八成左右,区县运行总体平稳,基层“三保”得到有效保障。

第二本是政府性基金预算

一季度,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270.7亿元,支出497.7亿元、同比增长54.1%,主要原因,是为了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了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

这本预算保障的就是特定支出,比如大家熟悉的轻轨、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等。

第三本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一季度,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5亿元、同比增长0.9%;支出5.3亿元、同比增长65.8%。

这本预算的收入,主要是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产权转让收入;支出主要用于补充国有资本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革成本等方面。一季度的支出,主要是用于区县国有资本金注入、支持企业发展等。

最后一本是社保基金预算

一季度,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681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养老保险收入489亿元、医疗保险收入178亿元、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分别收入7亿元。

这本预算,就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金。

总体来看,一季度,财政资金的分配和财税政策的调控,有力地落实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要求,有效地平衡了稳增长、防风险、落实基层“三保”和重大战略任务等多重目标。在眼前的时点下,财政面临着多重目标:既要推动发展与安全的平衡,也要推动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既要落实减税降费与确保财政可持续的平衡,也要推动短期经济社会稳定与长期内生动力增长的平衡。

下一步,按照“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我们总体上将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依法依规征税收费。把该收的收到位、该减的减到位、该缓的缓到位、该免的免到位、该退的退到位,决不允许违规征税收费,决不允许拖延或打折落实减税降费,决不允许损害纳税人缴费人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快扩大政府投资。还要进一步加快发行政府债券,加强“三资”统筹,全力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发挥政府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三是帮助市场主体纾困。主要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改善现金流。同时,聚焦中小微企业纾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上精准发力,用好已有的政策,加强政策的预研储备和适时推出,增强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

四是提振释放消费潜力。为消费提供更多财政政策支持,支持区县做好国际消费中心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城市试点示范创建等方面的事情。

五是保障区县平稳运行。坚持财力向区县下沉,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切实增强区县财政的保障能力,兜牢“三保”底线;加大资金调度和风险防范力度,确保全市财政稳健可持续。谢谢!

新华社记者:按照中央安排,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和可持续,请问重庆在提效、精准、可持续方面有些什么安排,一季度是如何适当靠前发力的。

王银川:刚才我们讲了一季度四本预算的执行情况、介绍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里面包含了如何落实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这三个关键词的要求。具体来说。

提效,就是要统筹财政资源,强化财政预算的编制、审核、支出和绩效管理,推进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安排的有机衔接。比如大家熟悉的,我们每年年初进行了预算公开评审,结合重点项目实施后的绩效评价结果,来决定次年预算安排哪些压、哪些增加、哪些要优化,从而达到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目标。今年的预算公开评审,腾退的财力总的来说,用在了疫情防控、基本民生、乡村振兴、能源保供、创新创业等重点领域。

精准,就是要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小微企业纾困、科技创新,实施新的更大力度减税降费;通过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强对基本民生、重点领域以及区县基层的财力保障。我们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把低效无效支出和非急需项目的资金腾退出来,把它用在刚才讲的那些方面,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可持续,归根到底,就是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统筹需要和可能安排财政支出。我们持续健全基层“三保”兜底机制,科学安排债务规模,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确保了财政平稳运行。

一季度的靠前发力,我们主要做了五件事情:

第一,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度和强度,靠前落实重大战略。目前稳增长的任务比较重,重大战略任务落地、重大项目建设和基本民生都需要资金保障,需要保持较高的支出强度,通过加强逆周期的财政支出调节力度,坚决托住宏观经济的底。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9.7%,之所以在收入增长只有1.1%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支出增长,就是为了达到逆周期调节的目的,1232.3亿元的支出,重点支持了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重大战略、现代农业和“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

第二,加快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使用,靠前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提前发行政府债券,一季度发行的新增政府专项债券328亿元,加上去年底发行的专项债券,有力支撑了渝湘高铁、轨道15号线、江北机场T3B航站楼等全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专项债券的早发快用,就是为了拉动有效投资,实现政府投资的加速放量,尽快形成实物量。

第三,叠加实施一系列减负纾困政策,靠前激发市场活力。首先是减税降费政策,今年主要是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等经济运行和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点环节、薄弱环节,实施有针对性的、强基固本的政策扶持。另外,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3 条、促进消费恢复19条、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政策56条等一系列刺激消费、助企纾困政策,通过直接补贴商家、消费者等方式,让市民朋友在实打实的消费中获利,助力消费市场繁荣、恢复信心。

第四,加大市对区县的转移支付力度,靠前兜牢“三保”底线。去年底市里提前下达今年市对区县转移支付1047亿元,也就是说,区县在计划今年重点工作、在编制今年预算之前,就已经提前有了1000多亿元的资金来源,有力地支撑了一季度各项工作的开展。转移支付分两类,一类是一般性转移支付,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市对区县的财力补助,以及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方面的补助,提前下达率达到91%;另一类是需要确定项目的各类专项转移支付,提前下达率也达到了86%。目前两类转移支付已经累计下达了1126亿元。通过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引导,确保了区县财政稳健运行,确保了困难区县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不触及“三保”安全底线。

第五,加大基本民生的投入保障力度,靠前保障改善民生。一季度123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直接用于民生980亿元,占80%左右,跟去年相比增长了11%。住房保障、卫生健康、教育等民生的支出增速较高,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婴幼儿照护、义务教育“双减”、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等一系列重点民生实事,正在稳步推进。

各方面的靠前发力,实质上紧紧围绕了刚才讲的三个关键词,总的来讲是一个有机整体。下一步,我们依然会按照这个方向,继续加大力度,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保持发力态势,全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谢谢!

重庆日报记者:最近市里发布了今年市级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市级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要投资2500亿元左右,请问财政有哪些政策和措施来保障这些项目落地。

杨锐峰:政府投资,一直是我们稳定宏观经济基本盘的重要抓手,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背景下,抓项目稳投资,显得十分重要。

按照市政府“抓项目稳投资”专项行动要求,我们紧盯“一季度开门稳、上半年见成效、全年投资增长6%左右”的目标,强化财政资金资源调度。细分来看,今年要投的2500亿元,市级财政负责筹集656亿元、区县负责筹集407亿元,市场化融资1234亿元,余下的,通过向上争取解决。一季度,市级财政已经筹集180亿元,占年度筹资任务的27%,支撑了一季度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795亿元。

一季度,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稳投资、稳增长。

第一,预算资金安排继续增加

今年,我们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政府专项债券等预算资金的统筹,用于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规模不断提高。按照市政府审议通过的年度投资计划,今年市级财政将筹资656亿元,较去年增加36亿元、增幅是5.8%。

这些钱,集中用于支持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城市提升、生态建设、民生及社会治理领域的354个项目。这些项目,既包括立足当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比如:成渝中线、渝湘等高铁,轨道27号线和15号线,黄桷坪大桥、白市驿隧道。又包括面向未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短期为稳增长作贡献、中长期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的重大科技项目。比如:超瞬态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庆应用数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

第二,政府专项债券持续发力

今年,全市新增政府专项债券限额达到1240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还略有增长,保持这种增长的态势,实质上就是基于稳投资的考虑。

政府专项债券发力的另一个特点,是提前发行。今年1月份发行了今年第一批专项债券274亿元,和往年相比,提前了4个月。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快专项债券的发行节奏,初步计划是,5月底完成全年发行任务的40%,9月底完成全年的发行任务。

此外,在债券资金投向上,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我们列出了“不具备发行条件项目清单”和“投向领域禁止类清单”,聚焦重点支持领域,主要用于交通、农林水利、产业园区等,投向补短板、增后劲、上水平的项目,投向前期工作条件好、项目成熟度高的项目,推动专项债券的早发行、早使用、早见效。

第三,投资融资改革不断深化

政府投资,需要的资金量比较大,不可能也不能简单用公共财政的钱来做,而是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撬动,吸引市场力量,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都发挥出来,“两只手”协作,才能相得益彰。

今年,我们加强财政与国资、金融的协同联动。一个是与国资的联动,加大国有资产资源统筹盘活力度。比如:用好权益类筹资手段,通过基础设施公募REITs,盘活优质的存量国有资产。另一个是与金融的联动,通过金融贷款等方式,支持具有市场化筹资条件的项目。比如:对广阳湾、两江四岸等重要城市功能区涉及的项目进行经营性、非经营性清分,创新构建项目“投、融、建、运”一体化融资模式,目前已撬动政策性银行贷款870亿元。

筹好钱更要用好钱,我们在形成实物工作量的“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避免“钱等项目”。投资重点集中在前期准备充分、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集中资金支持这些项目,能够加快项目的执行进度、避免资金沉淀。二是坚持提前调度资金,避免“项目等钱”。提前下达高铁、轨道、机场、普通公路等有条件加速投资放量的项目约140亿元。三是坚持“资金池”与“项目池”“资源要素池”对接,避免资金与项目“分家”。统筹平衡投资需求与财政保障,确保资金筹集和投资计划“无缝对接”,确保项目“快落地、快推进、快见效”。

这三条原则坚持下来,财政资金稳投资、稳增长的作用是明显的,为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综合来看,今年支撑政府投资的财政保障,充分反映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既稳健又积极。稳健,体现为投资的方向上,即期的稳增长和中长期的打基础的项目兼顾。积极,体现在政府投融资改革的深入推进上。接下来,我们将抢抓国家政策适当靠前发力、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机遇,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谢谢!

上游新闻记者:今年特别是最近,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给市场主体带来比较大的影响,请问一季度财政在疫情防控上做了哪些工作。

古洋:疫情防控,是国之大者。面对疫情反复冲击,公共财政始终坚持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算大账、生命账,始终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资金保障方面,今年到目前为止,全市财政一共安排了14.5亿元,按照市和区县两级的权责:市级投入,主要用于提升全市的集中救治能力,包括应急医院的建设、区域性核酸检测基地的改造等。区县投入,主要用于区县辖区内人员核酸检测、隔离管理、防控物资保障、本级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建设、医疗设施设备购置。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部署要求,继续做好应急医院、方舱医院、集中救治能力提升等投入保障工作,决不因财政资金问题影响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

众所周知,疫情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产生的冲击较大,他们的发展信心受到影响,期盼能够得到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更加精准的惠企服务。今年以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三方面措施来帮助纾困。

一方面,就是刚才前面提到的减税降费政策,对于中央授权事项,我们按上限减征相关税费,进一步增强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获得感。同时与税务、银行等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督促政策不折不扣落到企业和群众的口袋。比如将留抵退税资金纳入财政直达资金范围,精准辅导,简化流程。

另一方面,优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不断增加融资担保供给,对符合条件的担保业务进行风险分担,引导融资担保机构支小支农。截至3月底,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已经为超过1.5万户的小微企业、“三农”主体,提供了43亿元的低费率融资担保。

第三方面,通过提高政府采购预付款比例、减免承租国有房屋的租金等措施,多个层面来缓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

从了解到的情况看,为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财政部还在研究更多的财政政策。我们将结合重庆的实际情况,全力抓好落实,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谢谢!

重庆卫视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讲,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今年财政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些什么样的计划。

唐昌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市财政局认真贯彻落实,重点是抓好两个方面:

一方面,减税降费,持续减轻制造业企业负担

近年来,不管是从减税规模还是幅度来看,制造业都是主要受益者,今年新的组合式税费政策继续聚焦制造业,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主要包括三种方式:

一是减。今年,我们加大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力度。比如,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中小微企业新购置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在500万元以上的,按照单位价值的一定比例,自愿选择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等。

二是缓。延续实施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措施,将去年第四季度部分税费的缓缴期限继续延长6个月,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部分税费缓缴6个月,其中制造业中型企业可以延缓缴纳规定的各项税费金额的50%,小微企业可以延缓缴纳规定的全部税费。目前,全市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4.9亿元,惠及1.6万户,基本覆盖了全部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有税申报户。

三是退。加大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力度,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并一次性退还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存量留抵税额,帮扶企业增加现金流。

另一方面,加大投入,不断为制造业企业“输血”

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我们通过工业和信息化专项、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科技发展专项等系列专项资金,每年投入大概70亿元。这70亿元,主要用于四个方面:

第一,推进创新。围绕“平台+产业+企业+人员”的全链条,健全了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今年安排近17亿元,重点支持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制造业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国家级和市级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产业创新中心等综合性创新平台。

第二,培育集群。重点支持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对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材料等支柱产业,实行“一链一策”,进一步发挥集群优势。今年安排了33亿元,着力支持投融资、平台建设、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帮助传统产业做优做强,实现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第三,促进转型。正在研究新一轮支持企业技改投资和扩大再投资的财政政策措施,对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车间、5G+创新应用、节能节水清洁生产改造等项目持续实施财政奖补,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

第四,要素供给。保障电力、物流、用工等要素基本盘的稳定,补齐应急物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短板,让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加速向制造业汇聚,不断优化生产要素环境。

在资金的安排支持使用上。一方面,我们进行了以绩效为导向的改革,变“项目法申报”为“竞争性评审”,变“一次性补助”为“中长期支持”,变“普惠性政策”为“重点项目扶持”,形成合理竞争、优中选优的分配机制。另一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撬动金融及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的投放,把财政资金用得更加精准、更加有效。谢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